一辆布满灰尘的深绿色皮卡车正缓缓地行驶在新藏线上,路的两边人烟稀少,到处都是荒漠。即使路上的车辆极少,司机还是谨慎地盯着马路,仔细地查看路面的情况。
他们是自驾游来到这里的,一伙人有说有笑,一边聊天一边查看旅游攻略。不一会儿,他们远远地看见一座修建在路边的房屋,这间房屋是红色的,只有一层,常年的风沙使得房屋外层磨损严重。
在房子的窗户旁,还挂着几件洗干净的衣服,大多都是深红色和棕褐色的,从衣服的款式可以判断出,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女子。
随着距离小房子越来越近,车上的人不再讲话了,而是神色严肃地看着这个小房子,在经过的时候,司机下意识地按下了喇叭,向房子的主人致敬。
之后,他把车缓缓地停靠在马路边,坐在副驾驶上的男子下了车,从后背箱中拿出了一大包早就准备好的东西,里面有各种食物,还有冬天穿的保暖衣物。
随后,这个男子提着大袋子,向小房子的方向跑去,他敲了敲门,但是里面并没有人开门。
过了一会儿,男子知道,主人不在家,他的脸上露出遗憾的表情,然后把这袋东西放在了门边,又跑回了车里。
他们后面的车辆在经过这间破旧的小房子的时候也会按响喇叭,有些人同样会往小房子里送东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新藏线上的“昆仑女神”
新藏线,北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的叶城县,南至西藏日喀则市的拉孜县。这段路的平均海拔在四千五百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九摄氏度以下,气候条件极其恶劣。
这段路要经过很多荒凉的地区,有些地方甚至是无人区,堪称是世界上环境最艰苦的公路。
很多初次行驶在新藏线上的司机都会胆战心惊,他们不敢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中多做停留。而就是在这一条新藏线上,却出现了一个“昆仑女神”。
年2月,一个长相姣好的青年女子一个人沿着新藏公路,来到了昆仑山脚下。刚开始,当地居民以为她是一个徒步旅行者,可是她来到这里之后却再也没有离开过。
她在昆仑山脚下、紧靠着新藏公路的地方修建了一栋不起眼的小房子,从那以后她就在此定居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人们才知道这个女子名字叫做杨丽。当本地人问她为什么来这里的时候,她会陷入长久的沉默,她不说话,只是静静地望向远处。
人们都以为这个美女只是一时兴起,才在这里停留了下来,但是没想到的是,杨丽在这里一待就是二十几年。
她每天都在这条一望无际的新藏线上来来回回,当她看到有车辆行驶过来的时候,她脸上就会露出淳朴、真诚的笑容,仿佛是看见了远归的人一样。
司机看到杨丽的笑容,本来忐忑的内心也会变得平静,他们也忍不住对杨丽报以微笑。这二十多年来,很多司机被她的笑容感染,让他们那原本不安的心变得镇定。
她的笑容仿佛是对人们的祝福,保佑着每一个人平平安安地顺利到达目的地。渐渐地,司机们都把杨丽称之为“昆仑女神”。
即使到了今天,路过新藏线的游人依旧可以见到杨丽。二十多年的风吹日晒,使杨丽变得苍老。
现在的她,穿着邋遢,精神恍惚,有时候能够与行人正常交谈,有时候只会呆呆地看着游人。即使这样,她看见行人经过的时候,依旧会张开被磕掉门牙的嘴,露出安抚人心的笑容。
就是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甚至有些邋遢的人,在新藏线上坚守了二十多年,风雨无阻地守护着路过的行人。
杨丽住在路边的小房子里,这间房子只有十几平米,称它为“窝棚”都不过分。
这个小小的房子里,放着杨丽这二十几年来积攒下来的所有家当,几床军绿色的被子,两个破旧的暖水壶。
除了这些之外,房间里就全是纸壳、塑料瓶等废品,地上还有一些没有清理干净的垃圾。
这个房间有一个小小的窗户,可以用来照明通风,但是却没有窗帘。为了保护隐私,杨丽用废弃的纸皮把窗户的下半部分遮了起来。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中,杨丽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本来,距离杨丽住所不远处还有几户人家的,但是后来由于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风沙太多,这些人的家通通搬走了,只留下杨丽一个人。
所以,杨丽房子几百公里内都是变化莫测的无人区。她的存在,也给经过无人区的车辆带来了自信。
没有人知道杨丽的具体来历,也没有人知道她的亲人在哪里。有人说,杨丽在清醒的时候偶尔会谈到她的过往,她曾经说过自己是一名知青。
她还提到过自己的老家,但是周围人并没有听清她说的到底是“山西”还是“陕西”。她就这样孤苦无依地生活在这里,周围人劝她回家去,她也不听。
后来,根据她清醒的时候提供的信息,当地渐渐地流传起了关于这个奇女子的传说。
等候远行未归的爱人
关于杨丽的故事,流传得比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她在这个地方等她的爱人。
政府从年起就开始勘探从新疆通往西藏的路线,年开始建设简易的沙砾公路。
冻土的开凿、强烈紫外线的辐射、巨大的昼夜温差以及高海拔地区带来的高原反应,使得这条公路的建设过程极其艰难。
因为任务艰巨,国家不得不从其他地区抽调了一大批工人来支援边疆建设。很多来自平原地区的人初到高原的时候,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高原反应。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公路建设缺乏大型设备的支持和后勤资源的保障,经常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杨丽是一名知青,当时已经和爱人李军订了婚,两个人感情正浓,而李军又是一名热血青年,年9月,为响应国家的征调,他志愿报名加入了支援边疆的队伍。
虽然杨丽内心十分不舍,但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她义无反顾地支持了爱人的决定。
杨丽提出,想要在爱人去新疆之前结婚,这样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照顾爱人的父母。于是,两人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在村里人的见证下成为了一家人。
结婚没多久,杨丽的丈夫就要跟着大部队一起前往新疆了。临行前,杨丽非常不舍,望着爱人留下了眼泪。
杨丽的爱人也非常舍不得杨丽和父母,他跟杨丽承诺完成建设任务之后就会立马赶回来。回来之后,就再也不离开杨丽了,还会陪杨丽一起去拜访她的父母。
杨丽听完丈夫的保证,露出了一个开心的笑容。她让丈夫出门在外好好照顾自己,不用担心家里的父母,她会照顾好他们的,也会等丈夫回来的。之后,夫妻两人就此分离。
杨丽留在农村里,替丈夫支撑起了整个家庭,她一边干农活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婆。虽然日子过得很辛苦,但是她的内心却充满希望,因为她相信丈夫几年之后就会回到自己身边。
刚开始,杨丽每年都会收到丈夫从新疆寄回来的信,还会顺带着寄些新疆的土特产回来。过了两三年,丈夫的书信突然中断了,杨丽内心很不安宁,但是依旧记得丈夫的承诺。
她告诉自己,丈夫是到了一个无人区去修路,这个地方荒无人烟,没有办法往家里寄信。这个理由不仅说服了杨丽自己,还说服了杨丽的公婆。
他们三个人继续苦守着渺茫的希望,等待远行的人回来。后来,新藏线建成,工人陆陆续续地回了老家。
杨丽一有空就会去火车站,她想丈夫一定会坐着火车回来的。可是无论怎么等待,丈夫都没有回来。
后来有认识杨丽丈夫的人寄了一封信给杨丽,这封信带来了杨丽丈夫的消息,可是杨丽却宁愿没有这封信。
在修建到位于昆仑山脉腹地的死人沟的时候,杨丽的丈夫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高原反应。负责人察觉了杨丽丈夫的不良反应,于是让几个工医院里检查。
死人沟是一个无人区,医院距离此处非常远,中间还要经过一大段的荒漠。
在一行人经过荒漠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沙尘暴突然袭来,他们毫无准备,全部被掩埋在了黄沙下,没了踪影。
事发之后,很多人前去寻找,却没有找到半点痕迹。虽然没有找到杨丽丈夫的尸骨,但所有人都知道杨丽丈夫已经凶多吉少了。
看完这封信之后,杨丽精神崩溃,她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丈夫已经离她而去,她告诉自己丈夫只是失踪了,总有一天会回到自己的身边。
这样的想法使她内心再次燃起了希望,之后她不再去火车站等待,而是更加拼命地干活。她想要存钱,想要亲自去一趟新藏线,把迷路的丈夫带回来。
杨丽把丈夫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公婆,她还告诉公婆,总有一天会把丈夫找回来的。
因为儿子已经多年杳无音信,杨丽的公婆早就有了不好的猜测。他们也清楚儿子回家的希望非常渺小,他们不想耽误年轻能干的儿媳妇,于是劝她改嫁他人。
杨丽听完这话,非常生气,她坚定地拒绝了公婆的提议,表示自己不会和丈夫离婚,更不会抛下两个老人不管。
杨丽还是像以前一样为这个家忙前忙后,替丈夫孝顺公婆,让两个老人能在没有儿子陪伴的情况下安度晚年,后来更是送了他们最后一程。
公婆去世之后,杨丽就开始计划起了自己的新疆之行,她没有忘记自己“失踪”的丈夫,依旧想去把她找回来。
当时国家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外出不再需要介绍信,人员流通极其方便。杨丽就这样背着简陋的行囊,带着所剩不多的积蓄来到了昆仑山脚下。
她停在了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在这里等着多年未归的丈夫。
每次见到游人,她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这笑容热烈而又真挚,带着强烈的希冀,也许每一次车辆经过,她都会误以为是远行未归的丈夫回来了。
即使后来发现不是丈夫,她依旧为这些人送上诚挚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到达目的地。
继续等待,车辆鸣笛致敬
如今,曾经的“昆仑女神”杨丽已经变成了邋遢的乞丐模样,但她依旧是新藏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人们看见她都会觉得很安心。甚至成为了“新藏线”的著名路标。
当地的政府也曾经劝杨丽搬到城市里,还会给她提供养老院床位,却被杨丽拒绝了,她只想继续守候在新藏线上。
她的执着和坚持感动了很多的人,所以,每当车辆经过杨丽的小房子的时候,都会向她鸣笛致敬,还有一些旅客会在路过的时候送她各种物资,保障她的生活。
时至今日,杨丽已经在新藏线上苦苦等寻了丈夫20年,年8月,看着杨丽的年纪越来越大,又不愿意搬到城市中住,当地政府为杨丽专门组织了一场志愿行动。
这个志愿行动的参与人员众多,有附近的大学生,有在职员工,也有政府工作人员。他们每隔几天,他们都会轮流来照顾杨丽的生活起居,为她打扫房间,给她洗衣做饭。
每次他们来,都会给杨丽带来生活物资和各种营养品。有时候,他们也会带着医生来为杨丽检查身体。
医生表示,杨丽的精神虽然有点问题,但是身体却很硬朗,这可能得益于年轻的时候经常干农活的缘故。
杨丽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依旧会每天在新藏线上徘徊,遇见游人的时候依旧会对他们露出微笑。
-完-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