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小和卓霍集占押着霍集斯,赶往乌什,路上被乌什附近的人发现,报告给了霍集斯的儿子们。霍集斯的大儿子一听,小和卓霍集占还活着,一点儿也没有受过伤的样子,知道小和卓霍集占,已经识破了他们的计划,他爸反而中计了,于是赶紧关闭城门,准备作战。#清朝历史#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霍集斯的儿子是不是也太不把老爸当回事了吧?就不怕霍集占恼羞成怒,把霍集斯一刀砍了?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老狐狸霍集斯还有办法应对呢?

小和卓霍集占(如下图)来到了乌什城下,一看到这个情况,就把霍集斯喊来,讥讽地说道:“你一路上都在说,你对我是如何的忠心耿耿,可你儿子的这个表现,好像把我当成了敌人,这你怎么说?”霍集斯赶紧解释道:“误会!肯定都是误会!要不我进城去和他解释一下,让他立刻开门,你看如何?”

小和卓霍集占听罢,哈哈大笑:“你进去,万一迷路了,老是不出来怎么办?不如我让人把你押到城门前,问问你儿子,到底是要这座城,还是要你的人头,你看这样如何?”霍集斯听罢,心惊肉跳,不过表面上,满脸却堆满了谄笑,说道:“此计甚好,不过有点问题,万一我儿子早就觊觎我的位子,趁此机会,借你的手,要了我的命,这样我丢了头,你也拿不到城,我们两个人岂不都是损失了?”

小和卓霍集占冷笑一声:“万一他在乎你的头,我自然拿得这个城,如果他不在乎你的这个头,那我留着你的这个头,又有什么用呢?”霍集斯被小和卓阴冷的目光,刺的心底一颤,但是他脸上的媚笑,却变得更加灿烂了。他低声下气地说道:“和卓大人的这个说法,完全有道理,如果你非要我站到城门前去,让我儿子选,到底是要我的头,还是要这座城,我绝对义无反顾,只要和卓大人您高兴。”

“难道你还有其他选择吗?!”小和卓霍集占嘲弄地盯着霍集斯,挖苦道。“我当然没有选择,但是和卓大人,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虽然霍集斯的背心,早已湿透,可是语气却不紧不慢。“说来听听。”小和卓霍集占好像有了一点动心。

“让我去城下站着,那是一锤子买卖,谁知道那小子心里怎么想的?可是如果让我进城去说服我儿子,其实你也不用担心,我会不出来。”说到这里,霍集斯指指他后面的那些族人:“你看,我的兄弟子侄,全都在这里,如果我不出来,我怎么对得起他们的家眷?

霍集斯继续说道:”我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办事自有分寸,而我儿子却是一个毛头小子,不知轻重,我有所畏,而他却无所谓,你觉得让我去做选择,还是让我儿子去做选择,哪一个更可靠一些?”

小和卓霍集占听罢,没有说话,目光冷冷地盯视着霍集斯,看见霍集斯一副坦然的样子,终于动摇了,恶狠狠地说道:“那我就信你一次,如果你不出来,你知道,这些人会有什么后果的……”霍集占虽然阴狠,毕竟还是年轻,禁不住老狐狸霍集斯的忽悠,还是派遣霍集斯(如下图)进城劝说。

当霍集斯策马进入乌什城之时,心中是暗暗狂喜,这可真是逃离了虎口,龙归大海啊。于是霍集斯一进乌什城,立马就变了脸,掉过头来,率领乌什城大小伯克公开与霍集占决裂。他的家人问他城外的族人怎么办?霍集斯对他们说:“小和卓霍集占这个人,是个阴险狠毒之人,如果他赢了,我们背叛过他,早晚也会被他灭族,如果他输了,我们又会被清军灭族,与其如此,不如向清军投降,还能有一线生机。”

霍集斯进城后,霍集占是左等右等不见回复,反而收到城上射出的战书,一口老血差点没气得喷出来,这才明白自己被霍集斯玩了!事到如今,羞愤交加的霍集占也没办法,只能把霍集斯的族人绑在城门前,连续斩杀了几人泄愤,霍集斯虽然内心悲痛,却不为所动。

以霍集斯的精明,从大小和卓叛清一开始就根本不看好。霍集斯不像霍集占,自小便被囚禁在伊犁,说到底还是世面见得少。而霍集斯是老江湖了,什么世面没见过?准噶尔人统治时期,霍集斯就能深得准噶尔人的信任,游刃有余,在夏特古道与海则莱提·玉素甫匆匆一见,就能发觉其已经反叛准噶尔。而他眼见着准噶尔人大势已去,又能立刻换船,设计擒获达瓦齐献给清军当作见面礼。因此当大小和卓正式叛清的那一刻起,可以说霍集斯就已经预测到了结局。

自始至终,霍集斯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对阵双方的实力,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是霍集斯毕竟城府颇深,虽然他知道以霍集占的实力根本难以抗拒清廷,但一开始对乾隆的心思和决心还是把不太准。因而在霍集占的军中,一方面对大小和卓是表现得毕恭毕敬。一方面就已经在为自己的出路打起了算盘,事实上他也很清楚,乾隆对自己寄予厚望,希望能像擒获达瓦齐一样,再次擒获霍集占。所缺乏的,不过是一个适当的时机而已。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如果在乌什城内,能够如愿擒获霍集占,那自然是上上之策,自己必将成为清廷平定回部的头号功臣,而现在虽然未能擒获霍集占,但自己全身而退,举城投清,那也不失为不错的结局,也是立下了大功一件。

霍集斯反了水,霍集占自然是又羞又怒,但也无可奈何,带着众人匆匆离开乌什,直奔老巢喀什噶尔而去。要说霍集占这一路也真够窝囊的,赛里木叛后沙雅尔叛,阿克苏叛完后,这又乌什叛。这还有完没完了?见霍集占离去,霍集斯立即给兆惠的清军大营报信,派自己的次子,也就是帮助阿敏道逃跑的呼岱巴尔氐,向清军递交降书。

于是兆惠大军顺利接收了乌什。消息传到北京,乾隆喜出望外,忙不迭地催促兆惠快速南下,争取年内解决南疆问题。在他看来,小和卓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众叛亲离,只等大军一到,南疆的其他城市,也会依葫芦画瓢,向清廷投降。乾隆乐观地认定,大小和卓已经是穷途末路,如同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下图为乌什古城遗址)

但是事实上,随着乌什的占领,小和卓窜回老巢,清军的考验才真正开始,甚至强弱异形,小和卓反而占据了上风,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这个时候,已经到了9月底,但是乾隆对年内收复南疆,却信心满满,于是他立刻写信敦促兆惠,让他不要停留,立刻南下,争取年内结束战争。但是兆惠这个时候,其实是困难重重,毕竟他当初只带了名骑兵南下,虽然接管了雅尔哈善的部队,可是每个城市都要留兵驻守,确保补给线的安全。

雅尔哈善原来的部队,也只有1万人不到,这个城市留,那个城市留,当兆惠到达乌什的时候,已经只剩下四千多人,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那么问题来了,清廷为什么不多派点兵过来呢?

不是不想,是做不到。原因很简单,距离太远,后勤补给跟不上。现在军队打到乌什,离后方大本营酒泉,足有多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而且不比内地,到处不是戈壁沙漠就是沼泽雪山,一路上水源匮乏,路要难做得多。

而且,和内地不同的是,内地运粮,采用的是接力的办法,一般就是一个县抽调民夫,带上七天的干粮,运到下一个县就可以回家了,然后再由下一个县组织人,再运到再下一个县。这样的话,民夫可以自带干粮,消耗相对较少,来回只有几天的时间,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也不大。可是对于新疆来说,一旦出了酒泉,就没法接力。基本上就是同一批人,从头运到尾,途中还要经过沙漠戈壁、沼泽雪山。

所以咱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两个人,赶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拉着几吨粮食,从北京赶到广州,一路上,基本上要花两个月的时间,来回就要四个月,耽误农活,朝廷必须补助他们,花费绝对不小。这一路上,不仅人要吃饭,马也要吃草,而且来回都要吃饭,最后还能剩下多少?

所以,乾隆的方案是,一方面尽量从内地运,另一方面,哪怕多给几倍的钱,也尽可能在当地解决粮草,因为从内地运粮到新疆,已经不是豆腐变成了肉价钱,而是豆腐变成了银子价,金子价。因此,当霍集斯向清军提供普通马匹时,乾隆立刻下令,每匹赏十两银子,实际上在南疆,当时一匹马只要二三两银子,乾隆这么做,就是鼓励当地人多提供物资。

可是南疆一带的城市,当时的规模都很小,比如霍集斯所在的乌什城,当时算是比较大的,才一万二千户人口,说起来,也只有6万多人。而南疆当时的生产水平又低下,自己吃饱都有问题,能够额外提供的粮食,自然数量也很少,再加上清军初来乍到,要收买人心,更不能强行压榨。

所以,乾隆派兵不是不想多多益善,而是苦于没法解决吃饭问题,只能派出这么点兵。虽然他也意识到兆惠兵力不足,命原来兆惠手下的副将,富德组织援军前往,但也只能有几千人。而且这些人,散布在哈萨克和俄罗斯的草原上,先要集结起来,才能到达南疆,光是行军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千万别以为在新疆打仗,听起来都是几千人,万把人,实际消耗的物资,和内地出动几十万人作战,没什么区别。

就这样,随着战线的拉长,一路败退的小和卓反而居于优势。首先,他们退回了喀什和叶尔羌以后,这里是他们的老巢,没有了后勤补给问题。而且,这些城市都是大城,人口有10来万,清军要来围他们,几千人是围不住的。如果来的人多,他们只要坚壁清野,清军撑不了几个月就得撤退。

特别是叶尔羌(今天的新疆叶城县),是小和卓霍集占的大本营,距离乌什有多公里,和成都到西安差不多。不光路远,而且极不好走,因为这条路要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死亡之海,基本上没法从后方持续运粮。而且小和卓霍集占这次南逃,靠着蛊惑宣传,又募集了一大堆信徒,实力不减反增。现在,他已经拥有了接近2万军队,这在南疆是个天文数字,妥妥地占据了兵力上的优势。(下图为叶尔羌古城遗址)

因为从叶尔羌到清军的后勤基地酒泉,总共有多公里,相当于广州到沈阳的距离,而且还有沙漠阻隔,所以,清军最后能到达这里的军队,很难超过万人。而他又有坚城可以防守,可以充分发挥他的火绳枪优势。所以,小和卓霍集占敢和乾隆叫板,也是有底气的,不是一味地蛮干。

而清廷目前能打到乌什,与其说是军事胜利,还不如说是政治胜利,如果不是因为乾隆重用了额敏和卓、鄂对这些回部世俗贵族,让他们成功地策反了其他世俗贵族,真要一城一城地打,其实是一点胜算也没有的。不过,清朝的政治攻势,也就到此为止了,剩下的喀什和叶尔羌,都是死硬分子盘踞的地点,到时候也只有真刀真枪的干了。设想一下,如果雅尔哈善当初没有在库车放跑霍集占,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也难怪乾隆会大发雷霆,对雅尔哈善立斩不赦了。

兆惠本来想再等一下援军的,可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乾隆,却一个劲儿地催他南下,早日彻底消灭小和卓。兆惠无奈,之前在北疆就领教了乾隆的苛刻,而且雅尔哈善和顺德讷血淋淋地例子还在面前,容不得半点敷衍。于是只有率领不到人的军队,硬着头皮出发,马不停蹄地继续南下,越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如上图),去进剿小和卓的2万多人,不管怎么看都像是鸡蛋碰石头。那么兆惠此去结局如何?小和卓霍集占又会怎样排兵布阵?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您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畅所欲言,期待您的指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