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为抢回被疫情耽搁的时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新疆各地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铆足干劲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脱贫。
因地制宜接地气
眼下正是哈巴河县小茴香夏季管理的关键时期,加依勒玛乡加依勒玛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合作社种了亩小茴香,现在每天地里需要用工五六十人。我们力争把加依勒玛村打造成小茴香种植基地,通过‘种植户合作社加工’的方式,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加依勒玛乡中草药种植大户张兆春说。
哈巴河县有适宜中药材种植的气候、水土条件。近年来,当地积极引导村民种植中草药,重点发展甘草、黄芪、小茴香等特色中草药,每年带动7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截至目前,哈巴河县成功打造3个中药材产业乡镇,中草药种植面积3万余亩。
发展产业要适应当地的“水土”,更要适应这里的“乡土”。
6月1日,在叶城县宗朗乡圣泉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里,颗粒饱满的白瓜子在自动炒锅里翻滚,香味扑鼻。
宗朗乡是叶城县的主要瓜子产区,因气候条件独特,出产的白瓜子颗粒饱满、口味浓香。
“我们乡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白瓜子,农民有种植传统,‘水土’‘乡土’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发展瓜子产业很接地气。”宗朗乡党委书记张海峰说。年,乡里成立了圣泉农民专业合作社,白瓜子种植面积从亩扩大到1.2万亩。
“白瓜子价格从年的每公斤7元提升到如今的每公斤15元,种植户亩均增收元以上。解决农户长期稳定就业42人,带动季节性务工90人。目前,白瓜子已成为带动全乡种植户增收的重要产业。”张海峰说。
精准“造血”注生气
“6月是葡萄幼果快速膨大期,肥水管理得跟上。”6月1日,和田县色格孜库勒乡尕藏墩村村民艾则孜·麦提尕孜告诉记者。
起初,缺乏科学种植、管护技术的艾则孜,一度排斥种植葡萄。
色格孜库勒乡引进了蓝宝石、阳光玫瑰、香妃等优良新品种,成立了一家亲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全乡15个村发展葡萄产业,还从吐鲁番等地聘请技术团队,对葡萄种植各环节提供技术指导,多名当地护林员为农民提供跟踪服务,激发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如今,一亩葡萄能挣元,去年我家的葡萄收入7.5万元,今年,我还要扩大葡萄种植面积。”艾则孜高兴地说。
“目前,全乡葡萄种植面积1.3万亩,修建了座晾房,葡萄产业从业农民人均收益达元,带动全乡人增收。”色格孜库勒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依利扎提·合利利说。
通过培优、创新、强链、联动、促销等方式精准“造血”,为产业注入生气,使其迸发出更多新的脱贫动能,成为各地推动产业扶贫的抓手。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开办了农家乐,一天能接待十几桌人,一年收入十几万元。”5月31日,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阿克乌提克勒村幸福农家乐老板巴合提·阿克扎木告诉记者。
福海县依托海上魔鬼城、黄金海岸等景区景点,打造乡村旅游党员经营示范户58户,引导32户农牧民开设具备休闲游园、采摘加工、民宿餐饮功能的特色农、牧、渔家乐。
福海县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只是阿勒泰地区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阿勒泰地区按照“以旅游业为主体,牵动一产、托举二产、推动三产”的发展思路,调优产业发展结构,采取“龙头企业脱贫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户”“家庭农场脱贫户”模式,重点发展绿色有机畜禽产品等特色产业,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
补齐短板有底气
除草、松土……6月1日一大早,洛浦县杭桂镇吾斯塘乌其村村民阿不力米提·艾麦尔卖完韭菜后,便在自家6亩韭菜地里忙碌起来。
过去,吾斯塘乌其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种植结构单一且经济效益不高。和田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引导鼓励村民发展韭菜种植。
试种优良韭菜品种、邀请技术员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吾斯塘乌其村的韭菜有了知名度。“年,仅韭菜种植一项就带动全村户村民人均增收元。”和田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曾映术说。
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找准问题,靶向发力,为困难群众拓宽增收脱贫渠道。
“以前我种了两亩地,赚不到钱,到合作社后有了工资。我要好好学技术,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5月30日,在英吉沙县芒辛镇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的土陶人糕点合作社里,恰克日库依村村民伊巴代提古丽·托合提和其他员工一起忙着制作糕点。
喀什地委组织部驻恰克日库依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岳万治告诉记者,芒辛镇人均耕地仅1.4亩,靠土地脱贫不现实,要让群众就业增收就得大力发展产业。芒辛镇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鱼产业,推进农家乐发展,并打造了糕点加工、打馕、渔业养殖、风味小吃等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仅糕点合作社与学校的订单额就有90余万元,各类产业发展累计带动余人就业,带动80余户贫困家庭人稳定增收。”岳万治自豪地说。(热依达张婷拍热扎提·阿不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