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搬迁前,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同乡牧民都热·加尔曼在山谷里放牧(年11月16日摄);下图:在塔县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农贸市场,都热·加尔曼在新开办的商店内摆放准备售卖的西瓜(年6月24日摄)胡虎虎摄/本刊

“我一天就经手了50件衣服。”古丽尼沙在就业的第一个月拿到了元工资

“通过实现就业,搬迁农牧民有事做、有收入,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贫困农牧民的注意力正逐渐转移到发展上来。”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关俏俏胡虎虎李志浩

就业是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至年底,新疆陆续将户、16.94万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搬出高原深山和沙漠腹地,住进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的安全住房。

随着新疆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南疆为重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扶贫产业,尤其加大对南疆四地州纺织服装业带动就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工厂、车间开在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门口,越来越多深山牧民、农民变身城镇居民、工人。

目前,新疆已确保所有搬迁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从下田到上班,就业渠道增多不仅使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了,“志智双扶”也正提升着内生动力。

牧民创业生计变了

“都热·加尔曼家经营着两家商店,还有五张台球桌。”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类似这样关于“老板都热”的信息,妇孺皆知。

在年11月,都热一家告别世代居住的山沟,将牛羊托管代牧后,在紧邻县城的安置点找到了新生计,他和儿子有了自己的商店。

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着来自各乡的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整个安置点现有居民人,普通劳动力人,已有人实现就业,包括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转移劳动力就业等。其中,有33人是在政府支持下,通过不同形式自主创业。

都热自己主要售卖水果蔬菜、肉类,小儿子努尔卡热木在旁边的门面主营百货。为差异化竞争,都热父子开动脑筋,从多公里外的喀什市运来了两台冰箱、五张台球桌。“冰箱分别用来保鲜蔬菜、肉类;台球桌供大家有偿消遣。”这是都热父子的竞争策略。

前不久,趁着去喀什进货,都热家还新买了沙发、地板,准备把安置房再装修一番。对世代放牧的都热一家来说,能够住进宽敞明亮的房子、过上便利富足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止都热一家。为了统筹处理好搬迁安置与后续发展、稳定脱贫的关系,新疆安排资金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各县市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

例如在南疆喀什,借助“一带一路”开发建设机遇以及对口援疆项目,当地各县市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扶持面向乡村的“卫星工厂”和面向千家万户的“家庭工厂”,为贫困人口在家门口提供低门槛就业岗位。在新疆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叶城县阿克塔什安置区,当地引进的7家工厂提供了超过个岗位,能够满足每户至少一人实现稳定就业。

记者走访几个安置点发现,随着配套项目的建成和完善,贫困户有了自主创业就业平台。都热家的店铺,就设在安置点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立足公益性,旨在就地就近解决部分搬迁户就业,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免交店铺租金、三万元无息贷款的优惠政策,为都热实现经商梦想提供了最有力支持。

都热和牧民们最看重的牧场和土地,也迎来了新变化。塔提库力集中安置点建设了座平方米标准化棚圈,新改造的耕地按人头分配到户,1.8万亩人工喷灌草场正在茁壮生长。

搬迁女性迎来就业新生活

在巴楚县,古丽尼沙·克热木也从沙漠边搬出,来到了县城的安置点幸福园社区。

“我以前一直很希望有自己的耕地。”在土地边生活了35年的古丽尼沙,却从没给自己种过一天地。原因很简单,全镇人多,而耕地实在太少。

因为没有土地,秋天到别人田里打工捡棉花,成为她和丈夫一年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捡棉花弄得身上脏,也太累。我女儿说,她就是看到我和她爸捡棉花辛苦,才立志要去内地读书的。”

自从搬迁,古丽尼沙这些苦涩回忆便永远留在了老家。年7月,她来到安置点配套建设的服装厂,成为名服装女工中的一员。随着一笔笔订单来到工厂,“我一天就经手了50件衣服。”古丽尼沙在就业的第一个月拿到了元工资。

接受采访时,古丽尼沙戴着金耳环,涂着口红,发型时髦,穿着洁净的白毛衣。她告诉记者,因为没钱,以前不舍得打扮自己,衣服都是二三十元的。成为产业工人后,她每月收入稳定在千元以上,曾经有些“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也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庭责任。

在阿克塔什安置区,热孜万古丽经过培训后在离家不远的一家纺织工厂上了班,每月的收入在元到元之间。像热孜万古丽一样,阿克塔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还有多名妇女经过上岗培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同样实现稳定就业的还有泽普县桐安乡的贫困户比比江·带尔伟西。“自从搬下山,我就知道不能只靠政府给低保,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想要的生活。”比比江·带尔伟西说,现在她已经是桐安乡纺织企业的正式职工了。

桐安乡纺织企业负责人谢国宏说,目前企业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80个就业岗位,招的基本都是女工,预计人均月收入能超过元。

在新疆,越来越多的扶贫搬迁女性通过就业,实现了从家庭主妇或收入很少的务农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彻底告别了过去“围着孩子和锅台转,花钱要伸手问丈夫要”的日子,家庭地位获得提高。

告别“无奈的散漫”

曾经长期无地可种、无活可干的客观因素,也造就了部分农牧民懒散的习惯,被称为“无奈的散漫”。古丽尼沙坦言,身边很多人打工捡棉花时,“一天捡,两天休息。”

在完成“搬得出、稳得住”后,新疆各地正全力激发当地农牧民内生动力,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提升劳动者技能。南疆的劳动力普遍学历、技能水平不高,尤其需要政府和企业培训。

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搬迁群众掌握了新技能,更开阔了眼界。古丽尼沙所在的企业对她们进行了三个月培训,一开始,古丽尼沙练习剪布料,但经常剪坏。“公司说剪坏了也没关系。”带薪培训的背后,是当地政府对员工培训的大量补贴。

“经过厨师、泥瓦工、糕点制作等技能培训,越来越多群众实现就业,搬迁农牧民有事做、有收入,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贫困农牧民的注意力正逐渐转移到发展上来。”桐安乡党委书记王守辉说。

为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政策覆盖面,新疆还印发了《关于做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培训补贴政策基本覆盖城乡全体技能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工作各阶段和成长成才全过程。其中对有组织转移就业培训做出了奖补规定。对贫困劳动力等群体,在培训期间还给予生活费补贴。该政策将延续至明年底。

“山里没什么就业机会,也赚不到什么钱。现在我们不仅住进了新房,还有了稳定收入。”在扶贫车间就业的阿依其娜·吐热克感慨,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已经实现,接下来,要向致富去努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