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建业在我从军的路上,有一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年的6月,我随连队四名73年老兵到昆仑山的康西瓦边防执行任务。我们当年开着一辆嘎斯69军用牵引车上山,从部队驻地莎车县出发,经过约1个小时的行程,我们便来到了边境小城——叶城县。叶城县是通往新藏公路起点,康西瓦,维语的意思是“有矿的地方”,约在新藏公路—公里处,它位于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交会点的正北方向。康西瓦是一片茫茫的大戈壁滩,夹在喀喇昆仑山的群山之中,是一边防线的一个交通要道。中印边界距离此地仅有一百公里左右,从这里可以直通中印边界的几个重要的边防哨所。我们一行五人,从叶城零公里路段出发,经过2个小时的颠簸,才走到公里路段处。这里被叫做库地达坂,海拔约米,以地势险要著称,维语的意思是“连猴子都爬不上去的山”,素有“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之说。达坂(读音dábǎn),汉语词语,指“山顶的隘口”,源于瓦剌人建立的和硕特汗国曾统治青藏高原,达坂名称流行于新疆。我们乘坐的嘎斯69军用牵引车在盘山公路上,犹如一个小小的蚂蚁,顺着山坡向上爬行,一直向前向上攀登……我和战友们坐在车厢活动板凳上,眺望着广阔无垠的蓝色天空,看着前方空旷的山谷,这里安静极了……随着车辆的摇动让我们逐步进入了梦乡,突然,数百只黄羊群从我们眼前飞一般地掠过,我被眼前的一幕惊醒了,下意识地问战友:“这是牧民的羊群吗?”,“这怎么可能呢,这荒山野岭的。”一位战友回敬了我。是啊!在这条千里边防线,没有人烟,公路上除了部队后勤供给上边防哨所的运输车辆,就是沿线的兵站外,只有祖国的壮丽山河与我们军人相伴,还有这些小精灵与我们同行。在盘山公路上,一群群黄羊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小精灵的频频出现让战友们消除了睡意,大家继续寻找满山遍野的黄羊群。这些小家伙真是善长奔跑,尤其是山路攀爬,往往越过一座山对它们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漫长的上山路,是这些小精灵给我们解除了疲劳,给我们这些年轻的战士带来无限的欢乐……长达8个小时的行军,我们终于爬到山顶上,然后顺势下山。下山的路自然要轻松的很多,但急转弯路多且路况差,当年的国防公路都是石子铺成的路,仍需谨慎驾驶前行。傍晚,我们翻过达坂来到了位于公里路段处的麻扎达坂,夜宿兵站。这里海拔米,是国道线第二个高山口。麻扎在维语里是“坟墓”的意思。从这里能看到白雪皑皑连绵不断的山顶,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疼等高原反应。第二天清晨我们继续前行,又翻过麻扎达坂,再行驶约2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位于国道线公里处的有“坂旋,九十九道弯”之称的柯克阿特达坂,人称黑卡字达坂,这里的海拔高达米,我们高山反应加重。就这样,我们从叶城零公里出发,用了三天的时间,行程公里,历经千山万水,一路上穿越茫茫戈壁攀山越岭,翻越了三个达坂,终于在第三天傍晚到达三十里营房。三十里营房,这里海拔米,为新藏线(国道)上重要的国防军事要塞。我们在这里休整了一天。第二天,我们分别找自己在三十里营房值守的战友会面。我找到已有2年多未见面的同年兵,他是通讯营的报务员,相见那种亲热劲是在内地人无法感受到的。战友拿出山下部队吃不到的各种水果罐头招待我,晚饭在这里还吃上了虾仁面条。自年中印自卫反击战后,全国四面八方支援这里,让边防战士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由于昆仑山一年有半年的冬季,一年中只有夏天几个月可以补充供养。所以这里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水果、蔬菜罐头是家常饭,吃的是桶装鸡蛋液等,做饭需用高压锅。三十里营房除了部队在这里在驻扎,医院派出的医务站的女兵,能看到的都是清一色军人,营房的不远处有一条奔腾不息大河,河边是一排排柳树,是千里边防线上最美丽的地方,女兵则是三十里营房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晚上住在兵站的客房里,睡觉被子不敢拉到胸口,总觉得喘不过气来,米的海拔,高山反应让我夜不能寐,整夜反复的碾转侧身。战友说这里的海拔还算是低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出去活动,此时守防的连队战士已出早操,在这高海拔的地方,战友们的口号仍然叫的是那么的响亮。上午,我们还专门看了连队的正常训练,这些守防的战友已适应了这里的海拔和气候,尤其是少数民族战友更是厉害,不能不让人敬佩。据说,藏族战友下山休整后,还会发生低山反应。看来是真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啊。当地的少数民族战友没有高山反应,但内地省份的战友都会有一个适应期。昆仑山千里边防线上几乎见不到人烟,冬季气温达零下40℃,氧气含量只有内陆地区的44%。环境之恶劣,条件之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有志青年一批接一批地无怨无悔地来到边陲,为祖国的安宁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我特别敬佩这些守边防的战友。我们执行完任务后,又去了康西瓦挖盐用来腌制咸菜。并祭扫了长眠在中印自卫反击战牺牲的先烈。这是被人们称之为离天堂最近的灵堂--康西瓦烈士陵园,是年中印自卫反击作战中牺牲的83名战士安葬在此地。他们在这里永远的化作了共和国西部边关的巍巍山脉。在中国历史上,一批又一批英烈挺身而出,遇强敌而不惧,临死神而不屈。他们用钢铁身躯托举起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道路,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构成了一座民族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民族情结,他们无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钢铁长城!作者简介:孙建业,龙口市人,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新疆油田公司退休干部。下过乡,工作后又参过军。在石油企业任秘书、办公室主任等职,是《新疆石油报》、《中国石油商报》记者,在《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商报》、《新疆石油报》、《准东石油》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稿件百余篇,年至2O09年主编《(北京)中国石油商报》西部石油管道专版。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sswxhlkczzj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