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米尔高原上,有一条神秘的路,它便是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到莎车县的塔莎古道,它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分支。
由于东自喀群起,因此最初习惯上被称为“喀群古道”。据玄奘法师记载:“从此东下葱岭东冈,登危岭越洞谷,溪径险阻风雪相继,行八百余里出葱岭至乌铩国。”(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乌铩国就是今天的莎车)。
直到年,当时已经76岁高龄的著名史学家冯其庸先生在考察帕米尔高原时发现这条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年来的第一次发现。冯其庸的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冯其庸取塔什库尔干和莎车的字首将其称为“塔莎古道”,于是现在这个名字取代了喀群古道而传播开来。
塔什库尔干河一路撕开西昆仑山,汇入叶尔羌河。塔莎古道先是沿着塔什库尔干河行走,然后沿着撕开昆仑山的叶尔羌河顺流而下。无论是沿着塔什库尔干河,还是叶尔羌河,塔莎古道都是在昆仑山腹地的山谷中迂回穿梭,然后进入叶尔羌河绿洲的莎车县,这是极具趣味的穿越。这条古道深入昆仑山腹地,深入帕米尔高原,同时兼具雪山、峡谷、村庄、田园和塔吉克村民等诸多元素,还能饱览帕米尔河谷的景色,集风景和历史人文为一体。
在自驾游圈内,甚至有人把它视为比丙察察更高难度的自驾路线。我们此行的座驾是上汽大通G10,一辆底盘不算太高,不具备越野功能的七座商务车,所以到底能不能走通这条神秘的古道,我们一路都深感忐忑。
关于塔莎古道,无论是高德还是百度地图,都没法导航穿越这条神秘的古道,都得绕行喀什全程近五百公里才到达。网上能查到的资料也非常少,而且大都停留在几年前资讯,没有太大参考价值。直到出发前一天,我们都不确定这条神秘的塔莎古道是不是能走得通。但是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我们决定亲自去一探究竟,毕竟百闻不如一见。
初入塔莎古道,峡深谷幽,沿着新铺的柏油路在峡谷深处穿行着。难道接下来的二百公里都是这样的景观吗?一想到这里,心里不免有些担忧,这样的路段,是不是很容易滑坡呢?
穿过葱岭1号隧道闪入眼帘的是一个大水库。只见清澈蔚蓝的水,远方的雪山和湛蓝的天空构成一幅迷人的图画,美不胜收!
这便是下板地水库,虽然只是塔什库尔干河上的一个水利枢纽工程,但由于海拔约三千米左右,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展现出不同的色彩。
一边碧绿如玉,平静如镜,另一边又蓝得像深邃的大海。
有些河段甚至可以媲美川西高原上那些彩色的钙化池。
从塔县的塔合曼乡到下板地水库这一段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自从盘龙古道火了之后,很多人经过这一段路去瓦恰乡看盘龙古道,下板地水库就是个分道口,在水库前拐弯就是去盘龙古道所在的瓦恰乡而直走就是沿着塔莎古道去莎车方向。
塔莎古道一路沿着塔什库尔干河穿越光秃秃的山谷。在经过几个连续的急弯下坡之后,离河道更加近了。
河谷两岸是挺拔的白杨树,在深秋时节变成迷人的金黄。
路旁的塔什库尔干河如同一条跳跃的蓝丝带,带着我们穿过崇山峻岭来到村庄。
大山中褐色的山石,脚下清澈的河水,茂密的杏树,简陋的泥草房,一切显得那样的与世隔绝,如果你没亲身到过那里,很难从文字中体会到那种与世隔绝的山水、人文美轮美奂的场景。这里在春天是杏花开放的杏花沟,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但到了秋天,虽然没有花,但每片叶子似乎都变成了花,金黄、火红……分外妖艳。
住在这昆仑山深处的是塔吉克族的老乡,属于欧罗巴人种,是中国唯一纯白种人民族。个个长的眉眼深邃,轮廓优美。可是这里气候恶劣,他们饱经风霜的面孔都呈现出一种粗粝的沧桑。他们不善言谈,但从他们笑容中,我们看到的是真诚与热情。如果你对这个民族不太熟悉,相信若干年前那部老片《冰山上的来客》能勾起你对他们的印象。
过了库科西鲁格乡之后,塔沙古道变成了单车道双向通行,我们每过一个弯道都要鸣喇叭,生怕对面来车。
离开风水田美的居住区,就进入了一条近似绝壁上开凿出来的盘山路,而后就是没有人烟的无人区,再加上一路上手机完全没有信号,为未知的旅程更增添了一份神秘莫测。
偶尔也会在山崖下开凿出一处较宽的临时让行区,万一对面有来车,靠边让行一下也很快过去。可惜我们一路上几乎没有遇见对面有车过来。实际上除了偶尔遇见一些修路的工程车辆,沿路几乎没有见到游客的车。
塔什库尔干河汇入叶尔羌河后变得汹涌澎湃,河水完全没了之前的碧绿恬静的样子,好在零散分布在河谷里的金色胡杨为这里增添一点生命气息。
沿着巨大的山体行进,路仅仅能通过一辆汽车的宽度,很多路都是凿开山体而成形的,巨大的岩石悬在头顶,车子行驶在起伏不定的山路上,这才是名负其实的过山车,而右方下边就是流动的叶尔羌河。
新修的柏油路还算十分平整,可以说是任何车子通行都没有压力。除了人为设置的减速带,有时高得像个台阶,减速不及时就会拖底,但毕竟这是单车道通行的窄路,作为防止车速过快产生危险的减速带比路牌上的减速提示来得更加实际。
越往前走,越是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连鸟都不寻不见踪迹了。险峻的山峰怪石嶙峋,
太阳开始西斜,山谷深处的道路已经开始昏暗,想着在天黑前走离开大山,可是开了好久一看里程,不过才走了几十公里。我们哀嚎:这路何时到头啊!毕竟弯道太多,车子时速根本超不过40公里。
在这样的山路上行驶,后座的乘客其实比司机更紧张,路上没有路牌,也不知到底我们走了多远,还有多久能到头,一车人有点忐忑不安。
看着天色渐暗,我们还在大山深处盘旋,一车人把车上的干粮都拿出来啃,馕放太久了,硬得估计能打死狗,实在难以下咽。可是这段路别说商店,连户人家都没有。再难吃的食物,也硬着头皮吃下去了。心里的担心早已经超过了身体的劳累,祈祷车子不要在半路出任何问题,否则在这不见人烟,一天都遇不上一两台车的古道上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想想千年之前,玄奘大师走这条古道回长安的时候条件必定比我们现在艰苦百倍,一想到这里,似乎又没什么可担忧了。
其实那条千年前的古道有很大一部分被淹没在水库底下,我们现在开车在新修的柏油路上早已没太多惊险,除了人迹罕至,弯道较多,要注意控制车速,其实没有太大难度了。
这里是塔莎古道一处有潜力成为网红拍照点的地方,但眼看天色渐暗,我也只是停车随手拍两张便继续上路。也许成为网红的前提是有更多的人走过这一条路,我们全程见到的车子不过十来辆,而且都不是游客开的车。
翻过最后一个小山口,手机有了信号,远方山壁上尚有一丝夕照的余光。这道山口也是塔吉克族人与维吾尔族人的分界线,幸运的我们也在天黑前有惊无险地走完了这条塔莎古道。虽然出了山之后开了两小时的夜路才到县城,但我们的手机导航也终于定位到路上了,我们那悬着的心也安定下来。啊~美好的烟火世界,我们又回来啦。
穿越塔莎古道的游客有的开着四驱越野车,有的开着摩托车,但像我们这样开着一台平时只在城市行走的商务车穿越的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但是我们做到了。应了自驾圈那句老话,没有怂车,只有怂人。路途也许充满未知,但未必不是出乎意料地容易?不亲身走一趟,只听网上一些夸大其词的言论就退缩是不是有点太可惜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