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拉·叶尔肯别克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故事里有你也有我。

父亲开山劈石、奠定基础

年,时年22岁的父亲沙吾提·阿西木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也就是参加了新藏公路修建工作,浩浩荡荡的前往喀什叶城县,历时12年,终于打通了新藏公路叶城至阿里段。成为了第一代公路人。

高原地区条件非常艰苦,平均海拔四千多米,在山上呼吸困难,由于空气稀薄、气压低,烧开水时80度就开了,蒸馍馍都蒸不熟,菜很少,只有萝卜缨子,这算是好菜了,这种菜富含硒。没有水,常年蓬头垢面,像个野人。从回来后,父亲就加入了石梯子道班,跟其他一同从回来的人一样,留下了高原病,关节炎伴随着父亲一生,有时红血球会增多。

他们那时修路条件艰苦,带上锅碗瓢盆,走到那住到那,石头支锅点火做饭。白天办公的桌子就是晚上睡觉的床。石梯子养护站在山区,夏天臭虫很多,钻在木头里,晚上睡觉时臭虫咬的满身是疙瘩。

在我的记忆里,从小每天跟着父亲抬着两个人抬的靶子,或推着拉拉车步行上下班,随着生活慢慢得变好,父亲的交通工具变成了自行车。经常尘土满身,遇到刮风下雨天,经常成为一个泥人”。

印象中,石梯子跟我一样的路二代们,都没怎么上过学,都是跟着父母在山里住着。

然而就是这样的条件,第一代养路工人以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铺路石精神,带着对社会的责任,对家人的歉意,奉献了青春,开山劈石,奠定了家乡路之基础,老一辈公路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扛着铁掀上、赶上时代

年,刚刚18岁的我,眼里满是羡慕,很多父母兄长们是我从小仰望着长大的英雄,听他们讲着修路建桥的各种趣事,我认定进入养路护路系统是我最好的出路,当自己最终如愿时,真的自豪了很久。

刚参加工作时,我们使用的工具也极其简陋,一把铁锹、一把十字镐、一把扫帚就是全部家当,三件宝。最初上下班还是小四轮拖拉机,上班后不久,记得在年我就坐上了扬子中巴车上下班了,有了自己的交通车,上班可方便了,早晨出去上班,中午回来吃饭,吃完饭后还可以午睡一会。上班说走就走,下班说回就回,风吹不着,雨淋不上,甭提有多高兴了。

我们这一代公路人深切感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小时候常年累月在茫茫山里,吃不上新鲜蔬菜,休息时无一处荫凉可以遮挡,中午就围着电线杆转圈休息。公路道班逐渐由土坯房过渡到砖瓦房,开始通上电,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油灯相伴、吃水靠挑、靠拉的艰难岁月。不过最大的变化就是养路段已经有了交通车、自卸车、压路机等先进机械设备,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有所减轻,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路况也有所变化。

儿子接棒掌灯、引领时代

伴随着自己成家立业,见过了更多看起来更体面的工作,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去更广阔的天地,希望他能西装革履,希望他不要裤腿沾满沥青。但是出去当兵复原回来后,儿子迪力夏提·艾买提江考取了驾驶资格证,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养路机械队,还是成为了一名新时代的护路人。我虽然有点遗憾,但内心深处竟也有点自豪,原来我认为的辛苦孩子也是理解的,我认为的上不了台面,家人也并没有嫌弃。

儿子所在的奎屯公路管理局克拉玛依分局机械养护队,管养着国道线三百多公里的路程,拥有四十多台机械,需要人工作业的工作越来越少了。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公路路面发生新的变化,各类机械设备齐齐登场,无论施工速度,还是施工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现如今,不光是省道实现了沥青路面,各乡、镇、村的沥青路面也是四通八达。很多养护站甚至建起了楼房,也配备了公寓化设施用品、电视、卫星接收器、电脑、职工书屋一应俱全。灌缝机、切割机、沥青拌合设备等现代化养护机械替代了过去养护“三大件”,养护劳动强度大大减少。防风雪保交通各种抢险机械设备已是焕然一新,有加拿大的抛雪车,进口的雪犁、轮式推土机、装载机、平地机。每台机械上都配备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和空调、暖风机,保交通人员从头到脚都配发了新式的防寒用品,真可谓是“全副武装”。

我们一家三代人坚守在这漫漫公路线上,是朴实、平凡公路人的代表。公路发展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百年建党历史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抬望眼,更艰巨的任务仍在前方,更辉煌的成就等着我们去创造。

看一眼现在,回忆一下过去,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能创造新的更大的奇迹。(作者:昌吉公路管理局硫磺沟分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