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地图,在西部边陲方向,
有一条连接新疆叶城和西藏阿里的公路,
它沿着喀喇昆仑山脉蜿蜒而行,
这里是被称为“新藏线”的国道,
全长公里。
它是世界上最艰险的公路之一,
它穿越举世闻名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
岗底斯山、喜马拉雅山,
全线经过的大部份地段为无人区,
平均海拔米以上,
5座米以上的大山,
16个冰山达坂,44条冰河……
这里就是新藏公路,
世界上海拔最高,条件最苦,路段最艰险的公路!
我们的自驾团在翻越了若干达坂之后,
有一个鲜有人知的达坂,
经过此处,却让我们肃然起敬,
它耸立在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脉之中,
因为一个特殊的纪念碑,
让这里成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圣地。
来至此地,青藏高原往日的蓝天白云顿失,
灰蒙蒙的云低低的压在头顶,
似乎在诉说一段英雄的历史。
站在伸手接天的达坂向东南方向眺望,
寂静荒凉的山坡上有一座高耸的纪念碑,
一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纪念碑所在地
就是被高原官兵视为心灵家园之所——
全军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
烈士平均年龄最小的陵园!
烈属祭扫最少的陵园!
康西瓦烈士陵园
这里背靠巍峨昆仑,面向喀喇昆仑,
脚下是终年流淌的喀拉喀什河,
半个多世纪以来,
位(截止年4月1日)中国军人
静静地安卧在冰峰雪岭之间,
他们排列成整齐的方阵,
背靠祖国的大山,面向耸入云霄的战场,
以永远年轻的生命和无言的忠诚,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这里的主人,是上世纪60年代边境作战,
在风雪中牺牲长眠于此的烈士,
多位烈士的生命定格于此,
永远18岁、永远20岁、永远年轻!
这一次,我们的自驾没有错过,
来到了这个极少数人才会到的地方。
公墓面朝新藏公路,北倚赤裸的群山,
四周围墙相拥,映入眼帘的先是这座肃穆的纪念碑,
碑后是一排排用鹅卵石砌成的坟冢。
20世纪60年代初的康西瓦,
是中印边境西线部队指挥所在地,
那时候印度军队奉行所谓的“前进政策”,
在中印边境西段大量蚕食中国领土,
中国军队在世界屋脊被迫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自卫反击战。
在空气稀薄、高寒缺氧、
人类无法长期生存的极端环境中,
参战部队以坚定的意志取得了全面胜利,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里实在太过遥远,海拔太高,
即使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
又能有几人到达此地,
很多亲属无缘来此祭奠,
烈士牺牲的时候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八岁,
5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父母很多都不在人世了,
兄弟姐妹也都过了花甲之年,
这里也没有专职的守墓人,
但是,葬于此的英灵并不孤独。
刚上山的边防团新兵们,总要和老兵一起,
先前往“康西瓦”向烈士们致敬,
为他们点支烟、敬杯酒,
这已成为喀喇昆仑卫士人人恪守的规矩。
一位年仅18岁的烈士,原本是个孤儿,
却是养父母心中最疼爱的孩子,
世间最痛心,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父亲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老泪纵横,
他用报纸把烈士证明书层层包裹压在箱底,
几十年过去了,除了纸角微微发黄,
字迹依然清晰如新,这张薄薄的纸,
就是那个16岁离开家门从此未归的孩子,
他再也不愿让孩子受哪怕一丁点儿的损伤。
长眠于此的多位烈士,
既有50多年前参与边境作战牺牲的战士,
也有和平年代突发疾病去世的边防官兵。
年出生的魏正杰,年入伍,
年因为体能训练身体突发疾病去世,
也和老兵们一起,埋葬在了这里。
生在喀喇昆仑为祖国站岗,死在康西瓦为人民放哨,
这是一代代边防官兵铁心戍边的信念。
年8月,新疆军区曾计划将烈士陵园
迁移到山下叶城县烈士陵园,
在70余公里的新藏线上,
前期勘察的运输车连续爆胎,
最后又熄火“罢工”。
官兵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
小心翼翼地开启一座烈士墓,
随即被眼前的情景震撼:
三十多年过去了,
烈士的遗体保存得极为完好,
一切的一切如同发生在昨天。
小分队当即恢复烈士墓原貌,
迅速向上级汇报情况。
首长们说,烈士们离不开康西瓦,
就让他们在那里安息吧。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提烈士陵园搬迁的事情。
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官兵
来到“生命禁区”戍边守防,
康西瓦,就是他们精神的高地,忠诚的丰碑!
今天,每次只要有军车路过康西瓦,
几十台甚至上百台大型军车
一律减速慢行,车队长鸣汽车喇叭,
在山谷中久久地回荡不息,
仿佛一把烈火点燃胸膛,
热血沸腾起来。
汽车有声,忠诚无声,热血永存!
向在生命禁区忠实履行神圣使命的高原军人,致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