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方向汪银春
深秋时节,走进白河县中厂镇新营社区纪家坡茶园,垄垄茶树郁郁葱葱,村民们散布其间,修剪、施肥、除草……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在茶园干了几年了,平时主要负责茶树修剪、茶园除草等工作。”操和成正在对茶树进行修剪,“这里的茶叶品质好,旺季时我和老伴儿一天能采七八斤茶叶,直接送到村里的茶厂去卖,两三个月就能挣万把块钱呢。”操和成家以前是贫困户,家里主要收入靠打零工。年至年,白河县累计投入涉农整合资金27万元,建成集体茶园余亩。操和成通过在茶园务工增加收入实现了脱贫。
操和成一家能实现增收是白河县实施“二三四”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该县坚持把加强扶贫资产管理作为抓好扶贫项目管理、检验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标尺,实施“双线”排查清家底、“三权”明晰定归属、“四责”管护重实效的“二三四”扶贫资产管理模式,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双线”排查摸清家底
扶贫资产的管理一直困扰着一些基层政府。这些资产往往跨越年度大、涉及领域多,使用前需要排查的环节更是非常多。
为了让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得合理、用得安全、用得透明,白河县通过“双线”排查摸清了家底。全县各镇以村为单位,梳理镇政府、县上直属的主管部门、各类帮扶单位和社会组织在本村实施的项目,逐一鉴别资产,分别建立本村、本镇扶贫资产台账;县上直属的主管部门同步结合年度扶贫资金支出和项目库录入完善的信息,排查年以来在镇村实施的项目,形成了在全县范围内相互覆盖的扶贫资产台账。
为了保障扶贫资产使用的透明度,白河县汇总各镇台账后,将数字反馈给县上直属的主管部门进行核实比对,还汇总各部门的台账,反馈给镇村核实比对。县政府督查室开展专项督查,确保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营社区地处后山,自然条件优越,种茶历史悠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采茶制茶。但土地零散,茶树品质参差不齐。我们把资金整合起来用于茶园改造和提质增效,茶园得到了更规范化的管理,茶叶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升。村民享受劳务用工、集体股份分红、扶贫产业奖补等多重收益,去年村上仅分红就发了6万多元。”新营社区党支部书记陈锦兵说。据了解,该项目已带动56户人务工,每年采摘鲜叶余公斤,增收40余万元。全村脱贫群众仅茶叶一项人均增收元以上,增收效益明显。
明晰“三权”划定归属
裴家村茅塔大院,住着近70户多人,20年前修的引水工程让村民享受了很多年的“福利水”实惠,但时间长了,院落水源和设施有人用、没人管,遇上天旱、自然灾害时,会出现停水、浑水现象。
年,裴家村投入村集体资金余万元,建成安全饮水项目16处,并落实监管责任,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高层水量不足、供水保证率不达标等问题,受到群众好评。
白河县按照“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明确了扶贫资产所有权。白河县将到户类资产全部落实由项目受益户所有,村集体经济、互助资金协会等的经营性资产和道路、饮水等公益性资产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
白河县按照“谁所有、谁经营”的原则明晰经营权。除互助资金协会资产由村协会组织自主经营外,全县其他村视情况分别投入万元、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苏陕扶贫协作资金项目形成的非经营性资产和一些村级股权投入资金,形成的资产经营权全部归属村集体,由村集体依法开展自主经营、委托经营或合作经营。
白河县按照“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保障收益权。白河县将经营性扶贫资产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进行分配,将村集体经济资产产生的5%保底收益,优先用于脱贫户分红及本村保洁、护路、管水、护林等公益性岗位工资,对因病、因灾、因学、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边缘户、监测户适当进行帮扶,剩余收益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和扩大再生产,有效消除了“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现象,推动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益持续增加和市场主体活力的增强。
落实“四责”严格监管
为规范和保障农村供水安全、集约节约水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用水问题,仓上镇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协会引导、农户受益”的思路,成立了仓上镇农村供水管理运营有限公司,由其负责全镇供水管理运营。公司多方筹措资金,统一为农村用户安装水表。政府预算定量资金,专门用于平常的供水工程维护管理。镇有公司、村有协会、片区有公益专岗,建立三级服务体系,统一管理,分区负责,梯级保障,服务到户,保证了设施有人维护,使用有人监管,水费有人收集,诉求有人受理,这有效改变了农村供水用水“重建轻管效益低”的现状。
立足资产管护的工作实际,白河县坚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立落实行业部门、镇、村和岗位人员“四位一体”的责任管护体系。财政、审计等部门落实资产的监督职责,避免一交了之。镇政府对本镇资产管理负总责,指导村级切实按照行业部门制定出台的管理办法和本镇资产管理意见加强日常管理。各村负责协调落实每项资产的日常管护、经费保障、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依法管理村集体扶贫资产。通过整合公益性岗位、引入市场化运营或选聘专业人员等方式,逐一落实每项扶贫资产的具体管护人员,这不仅消除了资产移交中因担心转嫁监管责任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还明确了各级监管职责、增强了监管合力。
自年至年,白河县共形成扶贫资产.18万元,通过“二三四”扶贫资产管理模式,每项资产都实现“有一名责任人员监管、有一笔工作经费保障、有一个长效机制规范”的管理目标。全县攻坚期内建设的通村组及产业路、安全饮水设施、集体经济等资产全部落实人员管理维护,这样既解决了扶贫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又盘清了资产家底、壮大了集体经济、发挥了项目建设效益,实现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面貌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双赢目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