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张冬云
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高光权
新闻发布会现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开启了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作为民生领域的重要内容,全省民政事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民政民生事业发展成效,是美好安徽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三聚焦”“三基”开展工作,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助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网扎紧兜牢
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措施,“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在脱贫攻坚中,对于那些通过其他帮扶政策不能发挥作用的这类贫困群体,最后就必须通过低保政策来进行兜底。
“十三五”期间,我们坚持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稳定高于国家扶贫标准,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
目前,全省农村低保对象.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农村低保对象的58.8%,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2.2%。全省共有.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特困供养救助范围。特别是今年以来,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通过逐户排查,将符合条件的未脱贫人口人、脱贫不稳定人口人、边缘易致贫人口人全部及时纳入低保,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省委、省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高度重视,全省“十三五”期间用于社会救助方面支出资金达到多亿元,比“十二五”增长了40%。这五年,城乡低保标准也大幅提升,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均接近元/月,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了41%、%。共保障农村特困人员34.9万人,平均供养标准达到了月人均.5元。
这些兜底保障政策的实施,使广大贫困家庭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体现。
困难群众利益得到更好保障
面对各类特殊困难群体,我们充分发挥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救助帮扶。
第一,开展精准救助。进一步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对不符合整户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户,根据户内有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的情况,可以单独纳入低保范围。建立“救急难”制度,对遭遇突发困难的群众给予即时救助。今年疫情、汛情发生后,我们迅速出台意见,进一步放宽临时救助户籍地申请限制,简化流程开展先行救助。特别是在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后,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赶赴蒙洼蓄洪区开展工作,印发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政策明白纸,通过张贴公告栏和应急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救灾期间社会救助政策,公布省市县三级救助热线,确保所有受灾困难群众求救有门、有求必应。全省共有4.14万因疫因灾困难群众及时被纳入保障范围,.7万人次困难群众领到了11.95亿元的价格临时补贴。
第二,健全完善机制。出台安徽省《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81N”的社会救助体系(8是指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等8种救助方式;1是指社会力量参与;N是指其他救助),社会救助合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加大救助改革。推行“互联网社会救助”,与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信息共享。推进低保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到乡镇(街道)实施,全省乡镇(街道)共设立社会救助服务“一门受理”窗口个,群众申请救助更加方便、快捷。通过以上措施,绝大多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都有了保障,安徽省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也连续6年位于全国优秀省份行列。
各类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民政工作涉及“一老一小”等各类特殊群体,这些都是大事、都无小事,必须始终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通过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来践行党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使命。
“十三五”期间,全省有30多万老年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超过50%。77.9万老年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高龄津贴和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面建立,分别惠及万老年人和59万老年人。
实际保障孤儿多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9万人,以及其他困境儿童21万人,社会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不低于元和元。
共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49.5亿元,惠及万人。年均受救助的生活无着落人员达5万人次,救助管理系统寻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平均每年成功帮助多人回归社会和家庭。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好老年人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将《安徽省养老服务条例》列入立法计划。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省政府每年都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将“养老服务发展”列入各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指标来推进。
通过多年努力,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供给持续扩大,县级、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超过90%,养老机构总数达到家、床位近40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总配建面积万平米,医养结合机构家,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有9个地级市进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城市范围,全国首个世界银行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在安徽落地。去年,我们还在合肥举办了以“新理念引领发展共享养老”为主题的长三角民政论坛,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深化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与发展·合肥备忘录》,推动安徽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快向高质量迈进。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显现
完善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圆满完成了全省村和社区“两委”首次同步换届工作,选举产生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12.15万人,三级网格化全覆盖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积极开展村民自治、城乡协商示范点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有5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
培育发展各级社会组织3.4万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7.9万人,志愿者注册总量居全国第5,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中心工作中,他们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全体社区干部带领群众严防死守,广大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共同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对于民政部门而言,在组织社区及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自身更是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疫情防控最紧急的关头,省民政厅牵头迅速组建了两支共32人的支援队伍赴武汉对口支援。两支队伍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冒着生命危险,在荆楚大地日夜奋战,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充分展现了安徽形象,受到民政部、湖北省、武汉市等多方高度评价,分别被《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
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积极稳妥实施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认真贯彻《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及《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从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进一步完善生产力空间布局,积极稳妥实施铜陵、安庆、淮南和六安四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完成潜山、广德、无为撤县设市,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成功获批。
深化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认定寿县、全椒县、黟县、歙县4个县为世界“千年古县”,同时认定千年古镇84个、千年古村落53个,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有力服务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民政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民政基本社会服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婚姻登记方面,五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共为老百姓办理婚姻登记余万对,同时完成了建国以来现存历史婚姻登记档案补录工作,婚姻登记数据库信息更加完备。
围绕“逝有所安”,全省16个市全部实施困难群众基本殡葬费用减免制度,年均11万人享受惠民殡葬政策,群众丧葬负担进一步减轻。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加速推进,目前全省有城市公益性公墓62座、乡镇公益性公墓座、殡仪馆79座,三分之一的火化设备得到了更新改造。深化殡葬改革,安徽省遗体火化率保持全国前列,节地生态安葬率超过55%,绿色殡葬文明新风正在养成。
针对各类民政服务对象,我们持续绷紧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这根弦,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确保了全省家敬老院、养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机构10.7万名服务对象和2.5万名工作人员未出现一例疑似、确诊病例,五年来未出现1起重大安全事故,没有1起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确保各类特殊困难群体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进全面小康。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对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5年乃至15年的美好愿景和宏伟蓝图。
我们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安徽省实际,认真编好以“”为基本思路的安徽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加快新时代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什么是“”?
2即双提升行动:
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提升行动。
8即八大服务体系:
一是进一步统筹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安全网;
二是推进养老服务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儿童福利和儿童关爱保护体系,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四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五是改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
六是探索创新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体系,促进社会力量有序参与;
七是完善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八是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健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10即十大为民工程:
实施社会救助基层基础强化工程、多层次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程、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社会组织培育工程、精神卫生和流浪乞讨救助服务提升工程、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提升工程、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工程、“互联网民政服务”拓展工程。
答记者问
安徽卫视记者:我们知道,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面临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收官阶段,请问民政部门怎样才能将最后一道防线兜好兜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方面又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省民政厅厅长张冬云: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制度安排,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脱贫攻坚“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确保一个也不能掉队。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倒计时阶段,我们将持续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会同省扶贫办再次进行数据比对,加大动态摸排力度,查找是否存在致贫返贫个案,对疑似困难对象逐户逐人对账核实,确保不遗漏、无死角。特别是紧盯“三户一体”及受疫受灾、禁捕退捕等各类重点人群,强化精准帮扶,对应急期救助和过渡期救助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仍存在较大困难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切实防止致贫返贫,确保脱贫攻坚质量成色。
脱贫攻坚战胜利后,虽然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社会救助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将认真统筹谋划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在全省统一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努力让所有需要救助帮扶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市场星报记者: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请问“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广大社会组织在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省民政厅副厅长高光权:
社会组织是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内的非营利法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慈善组织就属于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安徽省广大社会组织蓬勃健康发展,数量由“十二五”末的2.6万家增加至目前的3.4万家,党建覆盖率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可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到处都闪耀着他们光辉的身影。比如,脱贫攻坚方面,我们积极开展了社会组织“走进大别山”“皖北行”“百社进百村”等品牌扶贫活动,并组织5家省级社会组织和17家市级社会组织对新疆皮山县13个贫困村开展定点帮扶。目前,省级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覆盖面达到了70%以上,各级社会组织累计投入款物超过3.4亿元,帮扶贫困群众34万人次。
今年疫情、汛情发生后,我们积极动员各级社会组织踊跃参与,开展“心系受灾地区、帮扶困难群众——社会力量支援灾区捐赠活动”,组织多家社会组织赶赴蒙洼蓄洪区现场捐赠,引导省慈善与社会福利协会与安医大教育基金会共同设立“安医大困难学生救助基金”等等,各级社会组织、慈善力量与广大志愿者及爱心人士等共同筹集款物达6.7亿元,帮助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超过了1.5万人。在助力“六稳”“六保”方面,为克服疫情对全省就业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省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物业管理协会等充分发挥会员企业力量,号召全省家政、物业管理类企业带动就业70余万人,省物流协会会员覆盖全省16个市家物流企业,带动就业上百万人,切实为“保就业”“保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创新扶持机制,推进社会组织“三级梯队”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动广大社会组织在参与中心工作、服务“六稳”“六保”、加快美好安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
人民网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门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支撑之一,民政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请给大家介绍下当前安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以及“十四五”时期将如何结合部门职责落实这一国家战略?
省民政厅厅长张冬云:
安徽省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全国是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安徽省较全国提前一年进入)。截至去年底,全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万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8万人,两项数字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呈现基数大、进程快的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养老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具有良好基础。
经省政府批准,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列为省政府重点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契机,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措施加以推动。
一是进一步兜好底保基本。确保全省多万困难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更有力保障,推动70万失能老年人专业照护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二是进一步建体系提质量。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实施每年户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每年1万名家庭成员照护技能培训计划;建设15分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圈,推动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质增效;推动55%以上的养老机构床位达到护理型床位标准,促进医养康养深入融合发展,高质量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是进一步强产业促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际市场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约4万款,市场规模近亿美元(约合4.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需求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安徽省每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市场需求量也达到了亿元,是全国康复辅助器具需求最多的省份之一,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厅牵头起草的《建设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出台,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履行牵头职责,指导各市立足现有各类园区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着力打造“园中园”,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争取到“十四五”末,在全省范围内培育5家以上销售收入达5-10亿元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形成1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品优质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我们将培育更多养老服务品牌,进一步壮大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长三角康养基地。
总之,我们将通过“十四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加快建设与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安徽省老年人核心养老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基本养老服务网络,让广大老年人拥有更加幸福的晚年。
安徽日报记者:今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具体工作由民政部门承担。这里,我们想了解下,在“十三五”时期,民政部门具体承担了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哪些工作,并取得了哪些成效?面临新的任务要求,下一步将如何加强?
省民政厅副厅长高光权:
年以前,民政部门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职责,主要是承担孤儿的保障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自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交由民政部门牵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始由特困儿童保障向适度普惠转型发展。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履好“责”,主要是健全体制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民政牵头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78个、儿童福利机构84个,在全国较早建立了近2万人的基层乡镇和村(居)儿童福利工作人员队伍,实现全省市县机构和队伍全覆盖。
二是兜住“底”,主要是加大救助保护。督促落实监护人监护职责,全省流浪未成年人救助量由年2千多人次下降到年的人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从80万人下降到52万人,“养、治、教、康、安”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服务供给水平逐步提高。
三是扩大“面”,主要是强化保障干预。我们在全国率先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孤儿保障范围,让各类缺失家庭关爱的儿童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比如,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在福利院的关怀照料下,自己通过努力,本科考上了重庆大学,研究生考上了武汉大学,今年刚毕业,目前就职于某著名通信企业。他也一直对福利院的人员心存感激,而且每逢寒暑假都回院里主动为其他孩子补习功课。
还有利辛县儿童福利院的一名孩子,大学毕业后走上了护士岗位,由于从小受到社会关爱,自己的内心也充满了正能量,走上社会后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慈善活动,特别是疫情期间,自己还主动申请到一线支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鲜活的事例,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另外,我们还成功实施了蚌埠全国首例民政部门异地申请撤销监护权案等国家监护干预经典案例,被《人民日报》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方时空》栏目作了专题报道。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民政部门承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儿童福利保障对象也已由孤残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向全体儿童扩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系统推进,切实履行牵头职责,建立全省统一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热线,加强基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不同类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临时和长期监护工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及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共同增强保护工作合力,让广大未成年人在阳光下开心生活、茁壮成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