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照片,叶城(新疆),年4月14日
汇入叶尔羌河的“红湖水”
巴仁乡库勒艾日克村村民在夜校学习(4月8日摄)。
清晨,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巴仁乡库勒艾日克村,新疆大学驻叶城县临时党工委书记、驻巴仁乡库勒艾日克村工作队队长艾则孜·托合提开始一天的工作,“吐尼亚孜家大棚的绿豆不知怎么样了?”70岁的老党员吐尼亚孜·苏甫尔各腿脚不便,儿女也不在身边,务农并不轻松。这是艾则孜第二次参加驻村工作,年他第一次来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风沙漫天,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跳蚤咬得睡不着。学校和农村工作差异大,理清头绪花了不少时间。”
万事开头难,实干出真知。工作队迅速走遍全村户,了解家庭状况、收入来源。队员们向村民宣讲政策;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干农活;疫情期间,承担起消杀、劝导、发放防疫物资等任务。此外,工作队还兴建合作社扩大就业,向村民租赁门面开设商店、饭馆……百姓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工作队也由于工作踏实,待人和善,逐渐从“陌生人”成为了多名村民的“贴心人”。
前人的探索让之后的驻村工作顺利进行。新疆大学利用教育优势,开设干部能力提升函授课程,助力基层干部培养;兴办夜校,编写教材,普及科学知识;驻村返回的老师们寄来图书,为当地儿童打造“新疆小角落”文化室;为提升村容村貌,推进移风易俗而引入“积分制”,凭积分可兑换商品……一系列举措激发了群众奋发上进的内生动力,推进“扶智”“扶志”,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
“不能松劲,要随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