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沐
南疆的九月,秋高气爽。但白天高温仍达30度,空气依然燥热。出行十天来,行程已超过六千公里。行前怕冷着,塞满行囊的御寒装备已成为累赘。
从阿克苏沿天山南麓到喀什公里,是无尽的戈壁和沙漠,只是接近喀什才渐渐地显出些绿色。喀什就似一只孤船,在大海里游荡。真乃千里戈壁滩,一叶喀什城。
说起喀什,也是我多少年想要去看一看的地方。过去两次到新疆,都没有机会到南疆来。这次还多亏朋友给予的机会,才实现了长久的奢想。本来说好的几人几车,结果临到出发前,终因时间长,路程远,几个人打了退堂鼓,剩下的四人刚好凑一车,我便属于凑上来的。这些年,内地的城市去多了,失去了对旅游目的地的冲动。只有喀什是多年想去但没有去成。这也让我反思,为什么对一座城市的向往,有这么样的期待,甚或复杂到有些焦虑的情绪。
一
我对喀什的记忆,缘于少年时期课本中的“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对喀什有了更多地了解。公元前年,张骞出使西域,对于疏勒城的记述成为喀什古城最早的文字记录。随后的开疆扩土、拓展疆域,西域在西汉年间就正式成为辽阔疆域的一部分。喀什这个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的城市才真正发挥和展示了它的魅力及平台作用。从此便有班超、班勇、法显、玄奘、马可·波罗……望其项背,心随其行,拉开了古丝绸之路和陆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幕……
随着车辆疾驰,眼前的路面开阔了起来,路边树木成行成规,平房楼房鳞次栉比,城市轮廓出现了。
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喀什不知新疆神秘。随着车流人流的增加,一座座现代化都市建筑呈现在眼前,让人瞠目结舌。途中的喀什市区,高楼如林。屹立在喀什人民广场的毛主席塑像高大雄伟。喀什公园,花果飘香、绿树成荫。叫不上名字的地方竟然也湖水涟涟、碧波荡漾。街道两旁的梧桐树竟有一两人合围的粗壮。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大沙漠中的喀什。如同内地都市,甚至比内地不少都市还要漂亮。
心中的喀什,眼前的喀什,不断在现实中穿越对接。
下午六时,终于抵达提前网上预订的宾馆。取下车上的行囊,出示身份证、测体温、验核酸和行程码,半小时后才进入房间。
稍作休息,打听到附近几百来外有维吾尔族美食一条街,便欣然前往。
大街的道路上,依然是熟悉的车水马龙,人行道上摩肩接踵。环视周围的警察、环卫工人、社区工作者和身着民族服装匆匆来往的人群,突然有种小众族群的异域感觉。
民族美食一条街约三四百米长,大多都是前店后居,美食街两头联接着两条大街。我们寻了一家门面宽展的店,点了坑烤羊肉和凉粉等小菜,还有啤酒。这家店窗明几净,餐具一尘不染。可能因为习惯不同,肉做得不太烂,味道也不大合口,但有特点。这是到喀什的第一顿饭,也是有生第一次就餐在维吾尔人开的饭店。
饭后,回宾馆的路上,恰好学校放学,遇到了很多三五成群回家的小学生,他们一脸的天真烂漫,相互追逐戏闹,勾肩搭背,享受着这份难得的自在安宁。这种再平常不过的景况,触及了我的回忆,似乎回到了几十年以前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
二
喀什是新疆南疆的地标性城市。你如果给人说到新疆去了,人常会问,去了喀什没有。
喀什又有新城和古城之分。其实,古城现在已成了城中城。
听说古城每天早上有开城仪式,前一晚上,我们便整理好相机、手机、水杯、衣帽等装备,做好了到古城的准备。
可能因为心理太过期待,凌晨5时就早早醒来。等到7点起床,窗外还是一片漆黑,这时的喀什人大多还在梦乡。这里是中国最晚见到太阳的地方,也是最晚落下太阳的地方。新疆虽然也采用北京时间,但要比内地整整晚两个时区。这里的机关单位,夏季上午10一一14点上班;下午16一一2O点上班。冬季下午早半个小时。街道上的饭店,也是在晚8点以后才陆续热闹起来。
上午9时,我们在酒店匆匆用完早餐。因为只有一公里多的路程,便决定步行去古城。一来看看街景,二是这么些天,一直在车上,今天放松一下。一路上,因为时间充裕,我们边走边看,见到好景照相留影。十点钟多一点到古城东门,这里已是人山人海。这也是出行以来,见到游客最多的一次。
好不容易等到入城仪式开始,一队身着盔甲,手执长矛大刀的武士出场,象征性转了一圈,便在城门上下各就各位。然后一队维吾尔族男女青年载歌载舞,分劳动、收获、庆祝等几个章节,场面热烈而欢快,整个活动持续二十分钟。节目结束,才觉是演了一场戏,和入城关系不大。
喀什的老城门城墙是土夯结构,东西南北皆单孔单门,因没大的破坏,加之政府重视保护和多次投资维修,整体保存完好。就其规模和面积布局,也有一定气势。但高低大小和长安城比那就要差几个层面。毕竟长安是中原大一统十三朝都城,这里只是朝廷允诺下的附属部落国。
仪式结束了,我们又徜徉到城中大小巷道民居之中。
据介绍,喀什噶尔古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老城位于喀什市中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有着多年的历史。
说古城,不能不提艾提尕尔清真寺,据说因寺建城,先有寺才有城。艾提尕尔是中亚最大的清真寺之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老城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作放射状扩展,有十三条主街和上百条小巷,想要一一走完可需要花上一些时间。我们因为时间有限,只能选择性去了。
艾提尕尔清真寺作为喀什的标志,是一定要去的。这里没有气势恢弘的大殿,没有金碧辉煌的尖塔,只有礼拜时在回廊里虔诚跪拜的穆斯林,看上去如此朴素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却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
听介绍说,每逢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全疆的穆斯林都会前来礼拜,人们会在寺前的广场上通宵达旦地庆祝狂欢。
老城以艾提尕尔清真寺门前的解放北路为界线,分为东西两个板块,西边的地标就是很有民族特色建筑和色彩的百年老茶馆。
喝茶,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的一种习惯。很多人朋友见面、聚会都是在茶馆里进行。老茶馆不仅是喀什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了老城的一张旅游名片。
百年老茶馆名气最大,我们也一起凑了回热闹。在二楼阳台,面朝大街,要了一张小桌座位。楼下的门口,是烧烤。烟味和肉香不时窜上来,有些炝,也有些诱惑。看着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群,品着红茶冰糖配制的特别味道的香茶,尝着随茶上来的小糕点,感觉很是享受。茶馆里有“唱堂会”的,有老茶客,但更多的是和我们一样来尝鲜的“新茶客”。
老城的主干道基本是各种以“巴扎”命名的店面。“巴扎”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集市的意思。帽子巴扎、服装巴扎、苞谷巴扎、铁匠巴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你都能在这里看到。
正待离去,刀郎那悠远的特别的带有穿透力的音调不知从那个窗户飘落出来,又走的很远很远。那声音和这座城市是那样的合拍,你无需去寻找,你只要用心去默默地感受、去享受这份特别的感觉就足够了。
伴随着这种声音的,往往是铁铜银匠叮叮当当地敲打声,织布机嗡嗡地转动声,还有小商贩地吆喝声,甚或还有从附近清真寺传来一二声阿洪的祷告声。正是这种声音和这些手工艺人的存在,让喀什老城充满了生机。
我们随便逛、随便看,信马由缰地漫步在老城的大小巷子里。在这塞外不毛之地,在这干早少雨的沙漠边城,民族风格的建筑、衣着、风俗习惯,还有那对生活的热情,以及用热情和汗水建设的家园,点缀在家园房前屋后的绿植,感染着来到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
到了喀什,才算到了新疆;到了古城,才算感知了新疆,特别是独特的文化。
三
上午在宾馆大门口,遇到七、八辆一队挂着北京B牌大排量摩托车的勇士们正待出发,跟着有他们的保障车。“呜——呜——”的发动机声比汽车发动机声还粗重。这种情况,属于生活富裕后的新生事物。近几年才出现。放到过去,是不可思议的。在来喀什的路途还遇见一职业旅行者。六十余岁老叟,浙江宁波人,开着一辆北京老式吉普,车上被各种贴纸和户外必需品装饰的奇形怪状,这位老者说已三年没有回家了。
从北京到喀什五千公里,返回去超过一万公里。摩托车再好,它也是风吹雨淋。这些小伙子不简单,顽强刚毅的精神值得敬重。
今天参观选择项目独特,只能在草原地区看到,很纯粹。
约10时许,我们来到离城不足十里,国道旁的荒地乡畜牧扎巴,也就是牲畜交易市场。少估这里也有上千只牛羊在交易。交易的主人也都是附近乡村的维吾尔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群众,他们说着我们根夲听不懂的语言。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在延续着一种非常古老的方式,不仅有语言交流,还有形体语言,双方手握着手或手在袖子里,不断变换着姿势,眼睛有的对视,有的互不看对方,随着手在对方手里不断变化,有的摇头,有的点头,嘴里嗯、嗯的,声音也有长有短。有成交的,没成交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一车一车牛羊地载入,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牛羊粪便特殊味道。
牛和羊都是用卡车或脱拉机运来的。牛拉来直接牵疆绳拴在一道一道的铁丝上。羊要主人自己围成闸栏圈起来。也有按羊的体高架起来的两条一松一紧的绳子。羊头象关中地区编大蒜一样,被编入这松紧有致的绳套里。直到有买家来才把羊从绳子里解脱出来。
在这过程中,有的羊因为脖子挷的太紧,不断喘着粗气。有的羊在被主人套住脖子时,“咩”、“咩”地叫个不停,双膝下跪,硬是不肯起来。我看着看着不忍直视,便离开现场来到出口处。结果同行的几位也都以同样的原因出来了。
交易活动每周一次,在周日。
喀什的牲畜交易,因为规模宏大,在内地难得一见,被网友发到网上后,成了不少人来这里旅游观光的必选项目。在我们离开时,就遇到了一大拨红男绿女。有长袍短褂的,背包拉行李箱的,相同的就是人手一相机,或长短多机,或相机手机一齐上。
出了牛羊交易扎巴,我们又去了香妃墓和高台民居。
对于香妃,正史记载不多。但坊间及传说有“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记述内容形象具体美好。但当地力推,建立了香妃园等设施。香妃因其身份只是个妃子,不影响大局,上下左右也乐见其成,我们也随人群“香”了一把。
高台民居是喀什一个特别的存在。如果说老城是一朵花,那高台民居就是那朵花的花蕊。老城是城市,是形式;高台民居是内容,是生活。
高台民居地处老城东北端一处高40多米、长多米的黄土高崖上,它是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高台民居多以土木、砖木构成,体现了维吾尔人生活习俗和建筑特色的生存状态,是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我们去时,民居已建了围栏,拒绝游人入内,当地政府对其维修保护。但为了释怀这份远道而来的感情,我们还是顶着午后直射似火的阳光,步行环绕民居一周,不时通过围栏接岔空隙处,透视那千年岁月遗留的痕迹。
50年代的人大都崇尚英雄。说喀什,我就常想那历史上在喀什的英雄们。张骞如何敢履职使命,先后两次用17年时间出使西域,架起中原和西域交流的桥梁,这是怎样的责任感;班超独率36人精英团队,用智慧和战斗力,让西域各国和朝廷同仇敌忾,这是怎样的工作能力;唐玄奘,千里走单骑,把佛经原本带回中原,这是怎样的文化自信;还有那一大批文臣武将如高仙芝等,以无畏的气概,走葱岭如泥丸,保障了边境安全和当地人民的平安,这又是何等的家国情怀……
匆匆的喀什之行,让我依然留恋那悠远飘妙的曲调,留恋手工艺人工作时的那份专注,留恋躺在自家门口椅子上歇息的老人的那份恬适,留恋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那份笑容,留恋那深邃透亮的天空,留恋那安静的水,留恋那一眼览尽的山…
喀什,有机会我还会来看你,看你的多姿,赏你的多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