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玉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加工琢磨玉,如《诗经小雅》所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是指开采玉,如《穆天子传》中所记周穆玉登昆仑山“攻其玉石”。这里所说的攻玉是指开采山玉,即开采原生玉矿。

中国开采山玉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史记》中记载有“其山多玉石”,《汉书》中说:“莎车国有铁山,出青玉。”这说明,汉代已知山上有玉,已开采山玉了。

采山玉比采子玉难,玉石在昆仑雪山之巅,交通险阻,高寒缺氧,正如《太平御览》中所记:“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即使如此,古代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仍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采玉取宝。

史料记载的古代采山玉地点,在清代以前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矿山,到了清代,记载比较详尽。清代采玉矿山不少于6处,主要是塔什库尔干县大同玉矿、叶城县密尔岱玉矿、皮山县康西瓦玉矿、于阗县阿拉玛斯玉矿、且末县塔特勒克苏玉矿、且末县塔什赛因玉矿等。这些矿山可以看到古代的采玉坑和采玉人留下的遗迹。

19世纪末期俄国地质调查者在昆仑山描述了7个软玉地段,与上述古玉矿山基本吻合,K·N·鲍格达诺维奇和什拉金特所指出的软玉地段,“原生露头和转石地区呈东西向从叶尔羌河河谷延伸到罗布泊。”“七个软玉地段,叶尔羌河中游、提孜那甫河、沙基杜拉--喀拉喀什河、卡兰古塔格、柳什塔格、托库孜达坂、阿斯蒂塔格。”与古玉矿山对比,大致为:柳什塔格为阿拉玛斯,沙基杜拉为皮山县赛图拉,托库孜达板和阿斯蒂塔格为且末玉矿。

在古代开采的矿山中,以密尔岱玉矿和阿拉玛斯玉矿规模较大,历史上很著名。

1、叶城县密尔岱玉矿

密尔岱玉矿分布于密尔岱山,此山又称为密山、辟勒山、米尔台塔班等。此玉矿采玉规模很大,据清代官员永贵于乾隆四十三年()奏称:“主事职衔达三泰、伊沙噶伯克阿不都·舒库尔和卓,于密尔岱山采玉之三千人外,添派二百名,回众具皆怨恨。”可见,平时采玉达三千人之多。这一年,因高朴私采玉石案事发,清政府将此矿封闭,禁止开采。以后又解禁开采。

此山所采的玉之所以非常驰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块度大。清代宫廷陈列性大玉器的玉料大多来自此地。二是产量大,此矿采玉最盛期每年产玉估计不下五千公斤。三是玉质好、品种多。有白玉、青白玉、青玉等。玉声音清越以长,可以制作玉磬。白玉质好,可作玉玺和玉册等。

2、于阗县阿拉玛斯玉矿

阿拉玛斯玉矿是现代很驰名的玉矿,该矿所产的白玉中外称誉。这个矿开采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乾隆时期,其开采史料未见,但是,乾隆二十四年()在克里雅(今于阗县城)设立了四品阿奇木伯克,可能与玉矿有关,而且,在这以后,贡玉大幅度增加,可能来自这个玉矿的开发。

阿拉玛斯位于于阗县东南柳什塔克深山中,海拔高米空气稀薄,气侯寒冷,交通因难,在古代只有崎岖的山道,即使到今天,汽车也只能从于阗县城行驶到柳什村(约80多公里),到矿山约40公里要再越两座大山,全为驮运小路。因此,古代矿山采量不大,据老玉工司的克告知,在戚家坑采玉时,戚家雇用当地民族工人20~30人,每年采4~5个月,探坑约6~7处,每个坑口的开采量几到几十平方米,年采玉量约~公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