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雪振胡铮通讯员 潘昭
万里边疆,巍巍昆仑,“行”是头等大事。
有路始得行。翻阅史料,70年边防交通发展日新月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新疆向阿里地区供应物资主要靠畜力;阿里地区解放后,入藏部队和阿里藏族群众的生活给养,还得靠牦牛、骆驼运送,运输条件落后,上高原“难于上青天”。
年,北起新疆叶城县、南至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查务乡的新藏公路通车了,藏北高原群众含泪庆祝,高原边地不再是一座孤岛。
数十年来,这条进藏路如同祖国的“血脉”,连起沿途的牧民聚集区,接通边防一线哨所营地,为边疆军民送来生机与活力。
我们走在大路上,大路越走越宽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各级重视边防交通发展,顺应强军要求,满足官兵需求,交通里程不断增加、规模持续壮大、承载能力显著提升,边防交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飞跃,边防官兵的出行不再难。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军人享受着发展的成果,也守护着丰收的硕果。
当洪映武被军犬意外咬伤的时候,军医郑玉海最担心的是,如何让他尽快接种狂犬疫苗。
按照治疗规定,被咬后24小时内为“疫苗接种黄金期”。然而,洪映武所在的连队位于西陲的边防一线,最近的医疗点,在几百公里之外的三十里营房。
连队派出猛士车,通过简易边防公路向医疗点疾驰;医疗点的医疗车携带疫苗,依托国道向连队方向驶来……最终,洪映武在被咬12小时后,顺利接种疫苗。
洪映武所在的连队,位于西陲一座被称为“喀喇昆仑山”的山脉体系中。这里属于“边远”的范畴,林立的冰峰、绵延的山脉、肆虐的寒风、稀薄的空气,将这里勾勒得了无诗意。
作为喀喇昆仑腹地屈指可数的“常住人口”,边防官兵在这荒凉寂寥的高原奉献着青春与生命。唯有那一条条“天路”拉近了边防军人与外界的距离,带来每一次出行的高效与便捷。
■那个年月,边防的路让人又爱又恨
对于驻守喀喇昆仑的边防官兵而言,新藏公路往往被赋予与众不同的意义、承载着特殊情感。
这条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北起新疆叶城县,南至西藏拉孜县,穿越喀喇昆仑高原,大多路段在海拔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如今它已成为喀喇昆仑地域连接边防哨卡、保障战备交通的“主动脉”。
在四级军士长、新疆军区边防某连驾驶员朱军伟的记忆里,年以前,新藏公路还是全国仅存的一条没有铺设柏油路面的国道,路面窄、坡度大。驾车走过这条路的驾驶员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行车路上心惊胆战,就像热锅里炒豆子。”
主线路况尚且如此,通往边防哨所的支线更是难行——难以计数的雪阻、山洪、伏流和冻土路段,车行其上,速度提不起来,载重量也上不去。
相较于朱军伟的行车体验,三十里营房医疗点护士长卓玉娇,有着关于边防公路的“独家记忆”。在边防驻守10余年的卓玉娇经常参与哨卡巡诊,她至今难忘第一次随队巡诊的经历:道路颠簸,高原反应如潮水般袭来,她吐了一路……
那次经历,也让卓玉娇内心充满对官兵看病难的担忧。一次,一位上山守防不久的新兵突发高原病,卓玉娇随救援车辆紧急出动,路上碰到雪山融水路段,无法通行。
望着汹涌的水流,卓玉娇心急如焚,却想不出办法……最终还是哨卡官兵背着患病战友,用钢丝绳作为辅助,一步步蹚过冰冷河水,将其送上救援车。
在边防工作了30多年的老军医谢文峰,提起昔日的路也是深有感触。
他的记忆中,通往高海拔哨卡的路况都不太好,冰雪、泥石流来了,路就断了。由于通信条件落后,利用电报机发报沟通,成了救治一线伤病员最为可行的办法。然而在那个年月,患病战士因各类原因耽误就诊的情况不在少数。
上士、炊事班班长周明亮常年驻守在海拔米以上的某哨所,哨所沿线路况复杂。他一脸苦笑地说,当年官兵总是吃不上西红柿——运菜车上山一趟怎么也得耽搁三五天,每次车到了,西红柿不是被冻烂就是被颠烂了。
一到冬天,周明亮和战友面对的只有日复一日的“土豆、萝卜加粉条”。由于饮食单调、营养跟不上,守防官兵经常出现嘴唇干裂、指甲凹陷、失眠、脱发等情况,作为炊事班班长,周明亮心里那个苦啊……他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一条四通八达的公路直通这个偏远艰苦的哨所。
在河尾滩边防连中士司务长王小康看来,那个年月,所有“绿色”的东西在哨所都是宝贝,端上餐桌的“绿色”大家也都“你推我让”。等了几个月的一封家书,是山下团部战友想方设法送上山的。那辆送信的“绿色”越野车风尘仆仆而来,送来了希望,捎来了温暖。
还有一位边防连指导员的妻子,一度闹着要和常年在高原守防的丈夫离婚。写信时,她这样抱怨:“高原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哪来那么多事儿,为啥连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为了办离婚,这位军嫂搭乘部队的送菜车上了高原。
长途奔波公里,海拔越来越高,军嫂的心软了:“上山的路这么险,他守在这儿一定吃了不少苦吧!”等到了哨所,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离婚的念头已然烟消云散……
走一趟边防的路,这对夫妻的心贴得更近了。
■天堑变坦途,边防一线“换了人间”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在三级军士长曹浩军的眼里,边关“行”的变化,体现在巡逻方式的转变上。
年9月,还是新兵的曹浩军来到雪域高原。第一次参加连队巡逻,老兵们告诉他“巡逻点位就在面前的那个山顶”。只是,看上去不远的路程,他和战友们走了一整天。
通往点位,其实没有路。“脚下尽是乱石,随着海拔的升高,体力消耗大,每走一步都艰难。”曹浩军回忆说,那个点位,位于海拔多米的雪峰之上,日复一日,他们硬是用双脚踏出一条路。
还有一处点位,官兵巡守,需要蹚过数条冰河。5公里的路程,曹浩军和战友得走9个多小时。一年又一年,脚底板磨出的血泡破了又愈合,长出了老茧,在曹浩军这个“老边防”看来:能走得了边防的路,以后啥路都能走、啥苦都能吃。
随着边防巡逻路的逐步改建,曹浩军所在连队下辖所有巡逻点位都修通了行车便道。后来,上级给连队配发了巡逻车,边防巡逻由“徒步”转变为“乘车与徒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路况一般,有时乘车巡逻,曹浩军和战友们还会因为颠簸而被“抛离”座位。巡逻路修通后,改善了守防条件,让“苦日子”一去不复返——正如连队战士们编的一句“顺口溜”里说的:“时代在进步,巡逻少走路;坐车像跳舞,风吹还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携手为边防一线建设巡逻路,千里边关形成以国道为主体、简易边防公路为枝干、巡逻道路为末端的交通格局,管边控边以及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边防交通的改善,推动执勤能力从“平面”到“立体”转变——全地形巡逻车、摩托雪橇等装备陆续列装部队;视频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让一线连队对重要管段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监控。
走进边防某连的监控室,大屏幕上依次显示数个监控画面,滚动播放实时监控情况——防区情况“一览无余”。
监控器材走进连队,带来了多样化执勤方式。“过去,官兵需要以乘车、骑马、徒步的方式巡逻‘到点到位’。如今,连队实行信息化执勤,执勤效率和处置能力均得到提升。”连队指导员周健的脸上写满自信。
去年入伍的上等兵向文,立志扎根边防。新兵下连前,他选择报考“无人机操作培训班”,经过两个多月培训,向文成为连队第一位无人机操作手。
如今,向文的主要任务除了练好基础课目,还要练好无人机操作使用。无人机落户边防,让巡逻监控再无盲点。向文笑着说:“管边控边,无人机的作用大着哩!”
鉴于交通的改善,近年来,集摄像、取暖、吸氧、做饭、电台等为一体的新型猛士巡逻车落户边防,巡逻守防“如虎添翼”。
而今,四通八达的边防公路“横向贴边、纵向到点”,一座座“信息化烽火台”随时感知风吹草动,空中直升机、无人机随时监控边情……边防一线已然“换了人间”。
■交通大发展,全方位“溢出效益”惠及边防
今年9月,驻守一线的某高炮连接到紧急转场命令,摩托化输送途中,连续经过达坂、山梁,比预定时间提前半个小时完成任务。
聊起这次经历,连长苏博康直言:“感谢脚下的路。”
“路况好,心里就有了底,不用像以前那样,锹镐不离手,一路行驶一路平整路面。”在他看来,路的改善,让官兵得以安心投入训练,也缓解了战备压力。
某高炮营营长闫海庆介绍说,高原备战道路先行,路好了,官兵聚焦打仗的精气神更足了。
陆上交通建立健全,空中运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年,阿里至喀什的定期航线开通后,南疆军区有关部门便将目光投向了兵员运输。7年时间过去了,每年南疆军区都会协调有关部门科学统筹、合理编配,将“新兵上山”与“老兵下山”相结合,帮助一线官兵减少路途颠簸,有效缩短兵员转运时间,实现了运输效益最大化。
边防交通的畅通,带来了保障车辆的“朝发夕至”。
大型货车司机陈金平常年为边防一线连队供菜,他觉得,路况的改善意义重大——不仅让官兵享受到“想吃啥就有啥”的便捷,更减少了运输成本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我们服务保障部队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高了,动力更足了。”
中士王俊说:“路变好了,吃得好了,保障到位了,邮件及时送到连队,再也不用担心‘包裹被退回’了。”让边防官兵高兴的是,报纸杂志再也不“迟到”,新闻回归“新闻”;高原不再遥不可及,驻守天涯也能随时随地与家人沟通。
路的变化,让护士长卓玉娇无比欣慰:“边防官兵的健康有了保障通途。”如今,即使在大雪封山时节,也能通过现有公路完成伤员转运,实现重急症人员的及时救治。
■走开一条“路”,边防交通养护实现社会化
“经济建设是国家富强的根基,祖国的持续繁荣强盛让交通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盘点边疆交通运输崭新变化,正在喀喇昆仑山驻训的某团团长路山说。
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带来了部队保障能力的提升。如今,上山驻训的部队越来越多,为极限条件下锻造精兵劲旅提供可靠保障。
路靠修,更靠养。
年4月,南疆军区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对防区内部分高原高寒地带边防公路实行养护改革试点。通过探索,他们降低了养护成本,减少了兵力占用,为高原守防部队的战斗力生成伸出了援手。
上士周明亮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参加战备执勤,我们还要参与修路、铺路……”无数次,部队途经高寒无人区,为了完成道路抢通任务,周明亮和战友们前出数百公里施工。
随着战斗力生成进程加速,边防交通越来越繁忙,道路破损频发易发,单纯依靠部队养路越来越不现实。就这样,“社会化养护管理”模式被南疆军区试行并推广开来。
接下来,在相关单位配合下,南疆军区借助社会专业技术力量参与边防公路养护,采用考察、征询和谈判等多种方式,选取养护工程实施单位。他们探索“日常养护”“应急保通”两种方式,一方面保证道路畅通,另一方面在遇有突发情况或部队任务需要时,确保做好应急保通工作。
来自四川的陈亮,便是参与“社会化养护工程”的一分子。今年6月,他所在的施工队经过严格招标,受领某段边防公路的保养工程。从8月份上山至今,陈亮跟随施工队完成了道路缺损填充、路面平整、护栏增设等工作。
在他看来,用辛勤汗水保障边防公路四通八达,是自己为边疆繁荣发展、部队高效投送尽的一份力——“边防军人守护万家灯火,他们脚下的路,由我守护!”
图①:部队运输车队行驶在新藏公路上。
图②:新型补给舰抵达南沙某岛礁。
图③:阿里退伍老兵乘机返乡。张军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