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简称ASPI),于年3月1日发布了一篇题为《贩卖维吾尔族:疆外的“再教育”、强迫劳动和监控》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ASPI报告》”)。

《ASPI报告》宣称,在年至年间,至少8万名维吾尔族被强迫转移至内地工厂劳作,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劳动权益和宗教信仰得不到保障。同时声称,这是中国政府针对维吾尔族的“强迫劳动”(forcedlabour),是“再教育营”政策的延伸。从标题用词来看,《ASPI报告》把新疆维吾尔族异地就业和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污蔑为“强迫劳动”,把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就业能力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污蔑为“再教育集中营”;从其内容上看,报告作者试图用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和歪曲事实等低劣手法,来论证一个站不住脚的结论。该研究机构和作者的目的是恶意抹黑中国,是对中国政府的治疆政策进行全面的污名化。

来自叶城县的维吾尔族新职工(左)在新疆富丽达纤维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学习配液操作规程。

首先,整篇报告的正文逾两万字,有条注释和两个附录,似乎是一篇“旁征博引”“论证严密”“文献来源可靠”的规范的科学研究报告。然而,仔细“拜读”后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证据”,逻辑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

《ASPI报告》标榜自己的科学研究性质,宣称研究结论是由科学研究方法收集而来的大量证据支撑。根据《ASPI报告》的说法,其主要使用了案例研究方法,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公开的中文文献、卫星影像分析、学术研究成果和现场媒体报导。细读可以发现,《ASPI报告》的确引用了大量的中文文献,但这些引用都受到引用者主观意图的歪曲,缺乏准确性。所谓卫星影像分析,也不过是对伽师县中等职业学校和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在疏勒的一间工厂建筑结构的卫星图像进行分析,因为看到了学校和工厂有保安亭和围墙,就得出了“强迫劳动”的结论。所谓学术研究成果,除了辅助作者JamesLeibold自己的文章外,参考文献中根本就看不到像样的学术文章。所谓“现场媒体报导”,只不过是网络上找来的几张截图而已。

具体而言,该报告在使用证据材料上有以下三个特征:

偷换概念,恶意解读,缺乏准确性

客观的新闻报道可以作为分析论证的证据,但前提是不要断章取义和蓄意曲解。《ASPI报告》有多条注释引用了中文媒体包括相当数量官方媒体的报道,但是,没有一句是按照原话直接引用或者按照原文真实意思间接引用。几乎全部是对相关报道断章取义,蓄意曲解,尤其是利用中英文翻译过程语言习惯差异进行刻意的篡改,以偷换概念的方式论证自己的结论。

在山东省文登市兴和食品有限公司,维吾尔族员工在工作之余进行篮球对抗赛。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例如,《ASPI报告》第三页第二段声称,新疆维吾尔族劳动者受到“不间断的监控”,其引用的证据是官方报道(原文注释5)。而被引用的这篇文章却是在介绍新疆尼勒克当地政府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到疆外就业的措施及其成效,其中有提到“对实现转移就业的人员做好后期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务工期间遇到的问题”。中文语境中的“跟踪服务”原意是指“不间断服务、贴身服务,强调服务到位”的意思,而《ASPI报告》将原报道文中“跟踪服务”却曲解为“跟踪某人、监视某人”,即其所谓的“监控”。这种拙劣手法表明,作者是在有意利用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恶意解读,典型的偷换概念。

此外,《ASPI报告》多处提及中国政府“禁止参与宗教仪式”“禁止进行宗教活动”,但并没有提供任何事实依据。以第六页倒数第三段为例,当中提到“禁止进行宗教活动”,注明的出处依然是前述新疆尼勒克政府有关转移就业的文章。而被引用文章的原意是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远离非法宗教活动、远离极端主义思想。同一篇文章也在第三页被用来证明“禁止参与宗教仪式”。

以第六页倒数第三段为例,当中提到“每50名新疆劳工被分配一名政府人员进行看管,还有专职的安保人员对他们进行监视”,这一说法的依据是注释33。查看注释33原文可以发现,该文是关于新疆自治区人社厅强化区内劳务协作和促进长期稳定就业的新闻报道。报道中有提到“按照50:1的原则,配备懂双语、有管理能力的随队管理干部”。然而,《ASPI报告》的作者却选择性地剔除了“懂双语、有管理能力”等字眼,并且把“管理干部”篡改为“专职的安保人员”,然后说这些安保人员对维吾尔族工人进行“监视”。事实上,考虑到多数维族人汉语水平比较低、存在交流障碍的情况,相关单位为了在生活和日常沟通交流方面更好地服务新疆外出务工者,才配备了管理干部。

第十三页最后一段提到,“根据新疆自治区发改委的一份官方声明,截至年末,‘再教育营’中训练出来的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为新疆的重要驱动力”。报告标注的资料来源(注释85)是新疆发改委   辑丨王殿祎(山西交控集团团委)

校   对丨张玉阶

校   审丨陈 葵

值班编委丨张 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