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主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416/6172010.html

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近四百年间,中原大地分分合合,战乱不止。有豪杰李渊太原起兵,定都长安,建立唐朝。后八年,李世民继位,开启贞观之治。

武则天以周代唐,中原的经济未受太大影响。后玄宗李隆基即位,唐朝国运好似沸油泼火,蒸蒸日上。至开元盛世,老百姓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好日子。

眼见这大唐盛世要长久延续,哪曾想“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骤然发作,鼎盛之势戛然而止。大唐气数如断崖一般,再未恢复元气。

这安史之乱到底乱到什么地步?唐朝又是如何平复乱局的?且看本文细细道来……

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玄宗李隆基也是个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皇帝。未坐上帝位之时,即联手姑姑太平公主,干掉了中宗李显的老婆韦皇后,避免出现第二个女皇的局面。

老爸李旦继位后,李隆基又开始和姑姑明争暗斗。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妹妹,李旦夹在中间左右不是,干脆把皇位禅让给李隆基,当了甩手大掌柜。

李隆基反手诛杀了太平公主,改年号开元,一番励精图治,把大唐朝推上了鼎盛巅峰。

那时的大唐朝繁荣似锦,引得四隅各地百姓来投。唐朝社会的多元化程度是空前的,各地移民,各种风俗,各样风情汇聚长安,把长安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都市。

列位看过《妖猫传》,或者《长安十二时辰》,就能体会到当时的盛况了。

当时的唐朝疆域广大,四周遍布高句丽,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等各种民族势力。为了保障边境稳定,唐朝在边防重地设立了节度使,初衷是管理当地的军务。

节度使开始只有军事权,后来权力慢慢扩大,不但可以上马管军,还可以下马管民,形成的军政合一的局面。节度使所辖境地,也渐渐成为了独立王国,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这其中,以粟特人安禄山势力最为雄厚。安禄山发迹于幽州,一番钻营后,深得玄宗赏识,官拜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手握重兵,权势熏天。

这安禄山不满足做北三镇的土皇帝,还想做真龙天子,于是密谋作乱。当时,玄宗李隆基的舅哥杨国忠一直在提醒玄宗提防安禄山,玄宗不纳。消息传来,反倒更加激起了安禄山的反意。

终于,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安禄山自范阳起兵,不久夺取洛阳,兵锋直逼长安……

终结唐朝盛世的“安史之乱”,就这样开始了……

八年厮杀造成的混乱局面

大唐朝开国百余年无战事,承平日久,朝廷控制的军队早已不是当年的虎狼之师。反倒是久在边陲的藩镇军队,日常边境平乱,还保持了凶悍的作风。这种情形,和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时的状况非常相似。

河北全境都在安禄山统辖范围内,叛军所经过的州县望风瓦解,地方官或开门迎叛,或弃城逃跑,或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大唐腹地兵力空虚,调集边境军队时间上来不及。玄宗不得已,在长安、洛阳征集老百姓参军,同时以汉人封常清,高句丽人高仙芝为帅,意图阻敌于洛阳。

新兵蛋子遇上老兵油子,不败才怪。安禄山起兵一月刚过,洛阳失守,封常清,高仙芝大败而归,退守潼关,获罪被斩。安禄山军队兵临潼关,破关即可进抵长安。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曾经“夜带刀”威震吐蕃的名将哥舒翰,奉旨镇守潼关,阻挡叛军。

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哥舒翰尽管已经轻度中风,仍然稳稳的守住了关口。此时,只要静待西境军马赶来勤王,即可扳回局面。

哪知道朝堂大佬一看安禄山的攻势受阻,如同打了鸡血,催命一样要哥舒翰出关应敌,阵斩安禄山。哥舒翰受不住压力,带兵出战,兵败被俘,潼关失守。

杜甫的《潼关吏》中,哥舒翰再次入诗,不过这一次,他成了坏分子的典型。

长安无险可守,玄宗皇帝率领宗室嫔妃,文武百官逃出长安,想要入川避乱。

到了马嵬坡,羽林军兵变,杨玉环,杨国忠双双毙命。

太子李亨灵武继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是为肃宗。安禄山起兵不到一年,李隆基国破家亡,子叛亲离,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这些,还都是朝堂和战场上的乱象,还能被正史记录下来。到了民间,百姓们吃的苦,又有多少被记录了呢?

开元盛世之时,朝廷曾经做过一次人口普查,当时在唐朝境内受管辖的人口达到了七千多万,户数达到了一千三四百万户。

到了安史之乱结束,《旧唐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可见战前和战后,民间人口和财富损失之大。

经历过开元盛世的很多文人,同样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混乱的八年,在他们的诗作文章中,留下了很多让人不忍卒读的作品。

其中,杜甫凭借自身经历和深刻的社会感悟,为我们留下了《三吏》,《三别》这样的千古名篇,也成就了其“诗圣”的美名。

母送子别,妻送夫别,老翁孺子上战场,家中老妪无完裙。安史之乱给民间带来的灾难,在《三吏》,《三别》中有着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体现,有兴趣的可以找来读一下。

安史之乱同样对唐朝的文学氛围带来了冲击。战后的唐诗,失却了初唐飞扬的色彩,变得沉稳写实。盛唐气象,只能在深切的缅怀中,再次出现了。

安史之乱的最终平定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唐朝尽管在开局阶段措手不及,但是很快就缓过劲来。

李亨灵武继位后,牢牢控制住北部朔方地区的军事力量,启用汉人郭子仪,契丹人李光弼,开始酝酿反击。

大唐朝的边境部队还是有战斗力的,不久,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的部队就稳住了局面。

这一时期,安禄山已然称帝,建立燕国,关内关外,河南河北等富庶之地都在其统治范围内。唐朝用以维持军力的赋税收入,只能来自江淮和江南。

打仗打得就是钱,维系或掐断唐朝赋税来源,将决定战争的走向。因此,军事要地睢阳(河南商丘附近),就成了双方必争之地。

围绕睢阳的战争打了足足十个月,河南节度副使张巡领城内不足一万军民,大小四百余战,杀死杀伤叛军十余万。虽然最终力竭身死,却牵制了大量叛军,使得唐军可以从容调度,积蓄力量。

安史之乱最精彩的故事,基本都发生在前几年中。其中匪首安禄山之死,就是出乎唐朝意料的大事。

安禄山一介武夫,初登大宝,不想着继续扩大战果,反而开始思考继承人的问题了。很快,废长立幼这一储位之争的传统套路再度上演。

此时,长子安庆宗在安禄山起兵时被玄宗所杀,次子安庆绪是安禄山亲信手下的带兵将领。安禄山不顾念安庆绪的心情,想把储位传给宠妃段氏的儿子安庆恩。

安庆绪当然不干,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干掉了老爸安禄山,继承了皇位。这时候,距离安禄山起兵造反不过一年零两个月。

同年,唐朝军队开始反攻,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肃宗李亨急于把老爸李隆基接回长安,好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所以没有及时遣军追击安军残部,使安史之乱又延续了下去。

安庆绪重整旗鼓,占据邺城。唐朝军队汇集以郭子仪,李光弼为首的九个节度使,围住邺城,想要一举歼灭安庆绪。期间还发生了叛将史思明降唐又叛唐的事件,好不热闹。

号称六十万的唐军,邺城一战,被复叛的史思明杀得满盘皆输,不久洛阳再度失守。好在李亨心还算稳,没有拿郭子仪,李光弼等开刀,只是免掉了军权而已。

那边厢,史思明挟邺城大胜的余威,干掉了安庆绪,烧毁洛阳,返回范阳,继位燕国皇帝。这时候,安史之乱才不过走入第四个年头。

没过两年,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干掉。转过年来,肃宗李亨离世,代宗李豫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豫启用铁勒人仆固怀恩领军,攻占洛阳,安史之乱进入扫尾阶段。

公元年,史朝义部将田承嗣献莫州降唐,附带送上史朝义的母亲及妻子。部将李怀仙献范阳降唐。史朝义无路可走,自缢而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就此结束。

结语

安史之乱落下帷幕,但是造成安史之乱的根源——藩镇做大——并没有得到解决。自战乱平定,至北宋建立之间的近二百年,藩镇作乱时有发生,五代十国多为藩镇所立。

赵匡胤一招“杯酒释兵权”,解决了藩镇的老问题,哪知道又带来了文重武轻的新问题,为北宋的灭亡种下了种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